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擁抱B選項》重新發現幸福



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與華頓商學院心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一起寫的這本書《擁抱B選項》,書的封面寫到「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失去與傷痛,我們仍可以鍛鍊韌性、重新發現幸福。」人生若是一所學校,失去是我們的必修課。我們都會遇到艱難的時刻。有時候能預料得到,但常常是措手不及。可能是與情人的分手、暴雨殘害我們的家園、意外的親人離世。人生無法事事如意,當我們想要的A選項不可得時,就好好把握B選項。

名作家C.S.路易斯曾說:「從來沒有人告訴我,悲傷的感覺和恐懼如此相似。」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研究我們習慣用什麼方式、以什麼角度來解釋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特別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難免遇到的不愉快。不同的解釋型態,對於面對負面事件產生悲觀或樂觀的想法。悲觀的三P想法讓我們更難從失去中復原。
(1)把問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也就是內在歸因,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2)普遍性(Pervasiveness),覺得生活的所有層面都完了。
(3)永久性(Permanence),覺得一切都會一直那麼糟,不可能變好了。
而解釋型態是一種習慣性的思考方式,可以經由後天學習。人是可能從創傷中復原,是可以渡過難關的。韌性是我們因應逆境的強度和速度,而且是可以培養的,韌性的重點不在於擁有脊柱,而在於如何強健脊柱周遭的肌肉。

人總是避開痛苦的話題
心理學家有個「沉默效應」來說明避而不談傷心話題是常見的現象。然而,我們因為保持沉默,把家人、親戚、朋友都拒絕於門外。此外,沉默可能令我們更加痛苦,若能敞開心房談談創傷,能增進身心的健康。和朋友聊一聊,也能幫助家人、親戚、朋友更了解我們。協助受創的人最有力的作法,可以直接對他們說,我了解你的痛苦,我在你身邊。

面臨創傷會產生無力感以及失去控制感,與其問這些創傷者需要什麼幫忙,不如直接去做些事。治療師梅根.德韋恩觀察到:「人生有些事情無法修復,只能承擔。」即使只是握住別人的手這樣小小動作,都可能有幫助。友誼不只是付出,還要能大方接受別人的關心。而我們身旁的人要理解悲傷沒有公訂的時程表,每個人的悲傷時間與悲傷方法都不一樣。

坦誠自己不完美
齊克果:「人生唯有在回頭時才理解,但日子卻得往前過下去。」真正能幫助我們應付創傷、苦難、向前邁進的是自我慈悲的心態。心理學家克莉絲汀.聶夫說明自我慈悲是:你對朋友多仁慈,就秉持相同的慈悲心善待自己。我們因此能以關懷和諒解的態度面對自己的過錯,而非一味自我批評,感覺羞恥。我們都不是完美,允許自己犯錯。

我們常常比我們想像中的脆弱,也比想像中的更堅強。面對生命中的苦難與打擊,我們會感到痛苦,並留下傷痕。但我們也可以有更柔軟的心面對生命。海倫.凱勒曾說:「當一扇幸福之門關起來時,自然會有另一扇門打開;但我們往往盯著那扇關著的門太久,以至於沒有注意到另一扇門早已為我們開啟。」常常一個新的開始,是另一起點的結束。有時,人生的功課就是要將快樂的10分鐘變成10年,而痛苦的10年縮短成10分鐘。悲傷雖會像浪濤般洶湧來襲,也會如潮水般退去。頂住波浪的我們並非僅是站在原地,某程度上我們變得更堅強。

人生中的不如意,我們可以努力修練莊子的最高境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就是莊子在人間世中提到:「我們應該做到不讓任何的悲傷或快樂攪擾動盪一己之內心,知道有些事情是自己無能為力的,那就把它當作是命中註定好會發生般地安然接受,這就是德行的最高境界。」《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