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玩樂讓大腦更具可塑性、適應性和創造性


《少,但是更好》作者葛瑞格.麥基昂定義「玩」:任何純粹為了開心而做的事情,而不是一種達成目的的手段。它們看起來可能像是不必要的活動,而且通常也被如此看待。但事實上,玩在許多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玩對於許多關鍵認知與技能發展極為重要。雅克.潘克塞普寫到:「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在玩的過程中,動物特別容易以靈活又富有創造力的方式表現自己。人類是最大的玩家。」史都華.布朗博士為美國國家玩樂研究所創辦人,他研究人的玩樂史得到:玩有明顯改善從個人健康到關係、教育和組織創新能力等所有一切的力量,玩能讓大腦更具可塑性、適應性和創造性,沒有什麼能像玩這樣激發大腦。



我們通常回憶過去最美好的回憶通常是在玩的時候,也讓我們感覺最有活力。《少,但是更好》中統整出玩產生的三種具體方法來探索我們的心智。




一、產生新的想法,擴展選項的範疇。玩幫助我們看見原本可能看不見的可能性,做出我們可能原本想像不到的連結。它打開我們的視野,敞開我們的心房,並質疑固有的假設,打破僵化的思維。

二、玩可以解除我們的負面壓力,負面壓力也扼殺我們的創意與好奇心。透過玩樂和人際互動,壓力會漸漸消失,而恢復大腦的創造力。



三、玩對於大腦執行功能有正面的影響。精神科醫師愛德華.哈洛威爾說明玩能提升大腦的規劃、排定優先順序、預做準備、委派任務決策、分析的能力。哥倫布在玩的時候漸漸明白地球是圓的;牛頭在腦袋裡玩遊戲時看見蘋果樹並突然想出了重力這回事;華生和克里克在玩DNA分子的可能形狀時偶然發現了雙螺旋結構;莎士比亞一輩子都在玩抑揚格五音步;莫札特醒著時幾乎沒有一刻不是在玩;愛因斯坦的思想實驗更是邀請頭腦玩耍的絕佳範例。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大學院校寄宿學習營》逆齡社會


當我從口中說出自己幾歲的時候感覺很怪。我並不是想隱瞞或覺得這是祕密,但就是覺得很奇怪。我年齡為何?六十二歲。我內心感覺幾歲?頂多二十八歲,甚至更像是二十。我們這一代,到現在還是會到健身房運動,去參加桌遊比賽、參加營隊活動、跳跳土風舞,像以前一樣的過日子。…參與大學院校寄宿學習營心得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少,但是更好


想一想,當我們長時間不整理衣櫃,會發生什麼事呢?它還能夠保持整齊,只掛著你最喜歡或最常穿的衣服嗎?可能不行。如果沒有特地花時間整理衣櫃,它會變得凌亂不堪。許多衣服塞在一起,要找到你想穿的那件衣服,都需要花費花很長的時間。當你想好好整理時,不小心將喜歡的衣服送出去而懊惱,或面臨不知該如何選擇衣服最後還是全部留下,囤積一大堆不想保留的衣服。

同樣地,當我們不想保留的衣服越來越多,就讓衣櫃越來越凌亂;當生活中沒有好好規劃安排時間,就會讓瑣事佔滿而無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少,但是更好》特別提醒我們,不要對社會壓力做出被動的反應、而讓自己成為多頭馬車,反而要學習一種讓自己減少、簡化的方法,並透過排除其餘的一切,把心力集中在絕對必要的事情上。


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大自然的療癒》綠化大腦


當我們置身在大自然之中,有助於健康與幸福感,也能磨練專注力、提升工作記憶、加強思考能力。

在《身體的想像,比心思更犀利》中提到:與大自然互動或許對情緒低落的人影響最大。相較於心理健康的人,在大自然散步對憂鬱症患者的工作記憶有較大的助益。此外,在大自然散步之後,心情也會變好。甚至研究已經證實,與大自然互動對罹患乳癌的女性有認知上的助益,她們往往心情沉重,老是擔心自己的癌症、治療方法、還能活多久。這種隨著憂鬱症與重大疾病而來的心理倦怠,可以透過大自然的療癒加以克服。

簡單來說,大自然比城市療癒多了。多到大自然走走~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擁抱B選項》重新發現幸福



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與華頓商學院心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一起寫的這本書《擁抱B選項》,書的封面寫到「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失去與傷痛,我們仍可以鍛鍊韌性、重新發現幸福。」人生若是一所學校,失去是我們的必修課。我們都會遇到艱難的時刻。有時候能預料得到,但常常是措手不及。可能是與情人的分手、暴雨殘害我們的家園、意外的親人離世。人生無法事事如意,當我們想要的A選項不可得時,就好好把握B選項。

名作家C.S.路易斯曾說:「從來沒有人告訴我,悲傷的感覺和恐懼如此相似。」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研究我們習慣用什麼方式、以什麼角度來解釋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特別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難免遇到的不愉快。不同的解釋型態,對於面對負面事件產生悲觀或樂觀的想法。悲觀的三P想法讓我們更難從失去中復原。
(1)把問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也就是內在歸因,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2)普遍性(Pervasiveness),覺得生活的所有層面都完了。
(3)永久性(Permanence),覺得一切都會一直那麼糟,不可能變好了。
而解釋型態是一種習慣性的思考方式,可以經由後天學習。人是可能從創傷中復原,是可以渡過難關的。韌性是我們因應逆境的強度和速度,而且是可以培養的,韌性的重點不在於擁有脊柱,而在於如何強健脊柱周遭的肌肉。

人總是避開痛苦的話題
心理學家有個「沉默效應」來說明避而不談傷心話題是常見的現象。然而,我們因為保持沉默,把家人、親戚、朋友都拒絕於門外。此外,沉默可能令我們更加痛苦,若能敞開心房談談創傷,能增進身心的健康。和朋友聊一聊,也能幫助家人、親戚、朋友更了解我們。協助受創的人最有力的作法,可以直接對他們說,我了解你的痛苦,我在你身邊。

面臨創傷會產生無力感以及失去控制感,與其問這些創傷者需要什麼幫忙,不如直接去做些事。治療師梅根.德韋恩觀察到:「人生有些事情無法修復,只能承擔。」即使只是握住別人的手這樣小小動作,都可能有幫助。友誼不只是付出,還要能大方接受別人的關心。而我們身旁的人要理解悲傷沒有公訂的時程表,每個人的悲傷時間與悲傷方法都不一樣。

坦誠自己不完美
齊克果:「人生唯有在回頭時才理解,但日子卻得往前過下去。」真正能幫助我們應付創傷、苦難、向前邁進的是自我慈悲的心態。心理學家克莉絲汀.聶夫說明自我慈悲是:你對朋友多仁慈,就秉持相同的慈悲心善待自己。我們因此能以關懷和諒解的態度面對自己的過錯,而非一味自我批評,感覺羞恥。我們都不是完美,允許自己犯錯。

我們常常比我們想像中的脆弱,也比想像中的更堅強。面對生命中的苦難與打擊,我們會感到痛苦,並留下傷痕。但我們也可以有更柔軟的心面對生命。海倫.凱勒曾說:「當一扇幸福之門關起來時,自然會有另一扇門打開;但我們往往盯著那扇關著的門太久,以至於沒有注意到另一扇門早已為我們開啟。」常常一個新的開始,是另一起點的結束。有時,人生的功課就是要將快樂的10分鐘變成10年,而痛苦的10年縮短成10分鐘。悲傷雖會像浪濤般洶湧來襲,也會如潮水般退去。頂住波浪的我們並非僅是站在原地,某程度上我們變得更堅強。

人生中的不如意,我們可以努力修練莊子的最高境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就是莊子在人間世中提到:「我們應該做到不讓任何的悲傷或快樂攪擾動盪一己之內心,知道有些事情是自己無能為力的,那就把它當作是命中註定好會發生般地安然接受,這就是德行的最高境界。」《人情》

樂齡族的人生態度



《逆齡社會》人生就像是一場派對馬拉松,絕無冷場,處處精彩。年齡不設限,凡事用力嘗試,因為我們值得。

凱瑟琳.梅爾定義何謂逆齡族:『他們不會考慮年齡所帶來的限制,因為。這種想法對他們沒有意義。他們不會以必然的老死來規劃人生,寧可忽略這些事,不斷追求理想、嘗試新事物、嚮往學習。人生所有的選項都是開放的,從年輕到老,都可以自由選擇』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漫步.驚奇與探索》松菸愛馬仕


愛馬仕全球藝術總監:『在閒情漫步中,看似在過程中浪費掉的閒暇時光,實則更能讓人體會到時間所創造出的價值。漫步者釋放自己的感官,憑著直覺,不經意間又能精確補捉世間至臻之美,他們擅於發現隱藏在平凡外表下的不凡之處,在平淡瑣碎中激發新巧之意,從司空見慣中感悟別樣之美,於無形間把握世間真諦。』


來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與觀察:


【觀察1】巴黎美學就在日常生活中
當世界太快,心太忙的時候,慢下來減速是一個方法。賽門與葛芬柯的59號街橋之歌:「慢下來,你走的太快啦。何不讓早晨時光慢慢流淌,踩著鵝卵石小徑蹓躂蹓躂,找找樂子,感覺愜意。」慢慢地走,慢到可以觀察路上的人、聞到路邊的花香。放慢速度的生活,把我們的感官體驗慢慢放大,重新找回那些我們所遺忘的身體感覺。其實,美,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行道的樂譜線上,生命的意義在漫步的旅程中迴旋。快樂是從毫不起眼的平常日子中找到喜悅。


【觀察2】用不同角度看世界
巴黎街頭常見的莫里斯廣告柱用顛倒的方式來觀看,提醒我們站在不同角度來看事情。在《正是時候讀莊子》中提及,每一樣事物本來就有可以說是對的面向,也都有值得肯定的部分。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沒有什麼是全然不合理的。


而當中的手錶提醒著時間的流逝。希臘哲學家熱拉克里特斯:「同一條河,任何人都不可能涉足兩次,因為河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河,人也不再是同樣的一個人。」時間不斷在流逝,我們大多數人感受不到。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對時間的看法,某些人擁有最大的銀行帳戶,真的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嗎?當他沒有時間或沒將時間好好運用享受生活,算得上富有嗎?值得我們深思。


【觀察3】變幻莫測的天空
當我們在漫步時,遇到變幻莫測的天空,特別是下大雨甚至是下豪雨,我們有辦法可以繼續逍遙漫步嗎?重要的是「心態」。我們人生不也如此,我們都希望是遇到晴空萬里,也就是人生的順境,但是若能安然隨遇於正常的節候與人生的順境,也能駕馭失常的氣象與人生的逆境,在無窮百變的境遇中,都能自在地乘御遨遊,那這樣無論何時何處都能逍遙自得了。《正是時候讀莊子》


【觀察4】巴黎咖啡廳的角落
社會學家雷歐登伯格在《最好的場所》說明第三生活場域的概念,除了家和工作之外聚集的地方就是第三生活場域,這是一個可以平等對話,大家不受拘束的社交空間,可以增加很好的人際互動,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第三生活場域,就能降低孤寂感和憂鬱吧。


【觀察5】開了一扇窗
海倫.凱勒曾說:「當一扇幸福之門關起來時,自然會有另一扇門打開;但我們往往盯著那扇關著的門太久,以至於沒有注意到另一扇門早已為我們開啟。」常常一個新的開始,是另一起點的結束。有時,人生的功課就是要將快樂的10分鐘變成10年,而痛苦的10年縮短成10分鐘。


【觀察6】帶著好奇心
心理學家陶德.卡什丹研究好奇心對我們的幸福影響深遠,更指出人類天性本來就渴望新鮮事物;好奇心是我們面對陌生、差異與不確定的探索引擎,為了填補生命中未知的空白,尋求確定、安全與熟悉的生活。矛盾的是,當我們習於穩定、周而復始的生活模式後,反而失去了活力,並且感受不到人生幸福,也對快樂感到困惑。因此,重新擁抱未知與不確定,找出熟悉規律中的新奇與新鮮,就是持續充滿好奇心,才能實現當下幸福,才能不斷發現人生的意義與目標。


小結:我們為什麼無法像小時候那樣容易感到快樂、或放聲大笑了?快樂沒那麼難,只是我們忘了。重新找回無憂無慮和隨遇而安這樣活潑、有自覺的生活。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老後生活心事典

退休後的生活與以前的生活已不同,要如何能過得精彩,做好物質與心理準備很重要。
有許多人會為退休生活做好金錢準備,卻很少人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然而,「心」的準備應是擺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

我們很難對於突發事件處理得當、處變不驚,但若能事先設想預做準備,是比較有機會能不慌不忙的面對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