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為什麼撲滿比存摺容易存到錢?

在花錢vs.存錢的日常掙扎中,
審視錢與錢包永無止盡的制約心理經濟學,
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和經濟生活。

人們走到櫃台要結帳時,大腦怎麼決定我們對刷卡/付現的心痛心動?我們始終覺得賺得不夠、存不了錢,記憶中的存款數字永遠比實際少,但必須付的帳單、稅金、每月支出卻永遠繳不完,你不禁開始懷疑,金錢制度到底是對生活的無情算計?還是對人生幸福的投資?

‧為什麼它國鈔票給人的感覺都像假鈔?歐元發行那年,為什麼歐洲人捐錢比較大方?                     
‧同個牌子的止痛藥,為什麼價錢打折讓消費者覺得藥效也打折?出遊時要喝的葡萄酒買貴了,卻還是覺得划算?          
.明知道養車很貴,為什麼人們仍覺得相對划算的計程車資是奢侈開銷?                            
‧出兩倍價錢買朋友剛買的抱枕,為什麼他明明會賺卻不肯賣?花錢請他幫個忙,你卻成為友誼破壞者?              
‧高價、中價和低價商品,為什麼選了中價位就是中了行銷陷阱?遇到買一送一,人們的大腦為什麼就會當機?          
‧為什麼領月薪的上班族比較不願意接以時薪計的臨時工作?為什麼紅利獎金反而會破壞受薪階級的工作熱枕?          
‧為什麼看房時,仲介總是要帶客戶多看同社區其他間永遠買不起的房子?花時間貨比三家後,回頭買第一家的商品划算嗎?     
‧為什麼談生意時要先報價才能掌握交易優勢?交易價格愈高,下一個拍賣品的利潤也愈高?                   
……為何大腦不再理性,面對「金錢」時認知就會有所偏差?

幽默的心理學家克勞蒂雅.哈蒙(Claudia Hammond)知道談錢很難為情,但透過心理學、生物學和神經科學最新研究,她向我們揭示了大腦和經濟生活之間迷人又發人深省的關係。她從紙幣的實體形式、大眾消費行為和金融信用制度中看到金錢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感覺和行為,而金錢又如何具體影響商品定價、行銷策略、公共政策、慈善活動、樂透、投資、詐騙、偷竊等各層面經濟活動。她不僅引領我們看見大腦對金錢超乎尋常的關心、對貧窮的恐懼,也深入解釋社會愛錢風潮如何導致我們對窮人與富人、正直與不道德等求財情境的不同評價及誤解。

金錢使人擺脫以物易物社會,使得金融活動以難以想像的速度帶動現代物質生活的發展,但假若我們無法理解金錢加諸在身上的各種幻覺,滿腦只想著錢,反而會被錢控制大腦,對眼前危機失去判斷力,甚至失去改變自身困境的動力。哈蒙向我們展示「錢」如何透過實質硬幣紙鈔,甚至是看不見的帳戶、信用卡、電子錢包、支票來形塑整體社會制度和道德觀感。「錢」是什麼?我們該如何省錢?如何用錢?金錢不只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情感上的依托,在消除金錢迷思之際,本書最末章更提供理財秘訣,回應人們對經濟獨立的渴望,並提供了多面向的財務觀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