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誰說人類不理性?基因演化比我們想得更聰明




        人類的決策到底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
  我們的行為反覆無常,到底是正常、失常,還是患有多重人格?   
  精於理性算計的老甘迺迪,為什麼子孫紛紛傾向致命冒險衝動?
  堅持人權與非暴力的金恩博士,為什麼有婚外情還不斷出軌?
  為什麼女性購物行為會受排卵期影響?
  為什麼聘金是成本,嫁妝是投資?為什麼男性炫富,女性愛美?
  為什麼我們會買七雙鞋、三顆鑽石?

你的決策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且讓我們先快速回答幾個問題。你是否會做下列任何事:

  你是個有點音樂天賦的年輕人,在密西西比州的低收入家庭中長大。那麼,你是否會花785,400美元買一輛輪圈鍍金,經過40道噴漆工序,車漆由珍珠、東方魚鱗和鑽石粉特製而成的客製凱迪拉克(Cadillac)?

  你是一位失業的英國單身母親。你一直利用業餘時間寫作,作品開始大賣特賣。這時你是否會把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捐出去?

  你是來自某貧困共產國家的移民,曾經排隊4小時才買到人生中第一根香蕉。當你乘坐泛美航空公司(Pan Am)的大型噴射機在美國著陸後,立刻被帶到一家大型超市,滿眼是難以想像的美味食品。如果富有的美國親戚願意給你買一樣東西,你是否會選擇一包泡泡糖?

  你是一位大學教授,一直把有限的退休基金存在安全的債券投資帳戶裡,小心保管。但眼看股票市場瘋漲了多年,金融專家也盛傳經濟泡沫就要破滅。你會在這時把本來就少得可憐的退休基金拿出一半投入高風險的股市嗎?

  你是一位印度富翁,居於帕蒂亞拉(Patiala),法律賦予你妻妾成群的權利,想娶多少就娶多少。現在,你已經擁有90名妻子,你會說夠了,還是繼續尋找第91名?

  你生活在紐約市,是曼哈頓東86街的一幢公寓管理者,工作時間很長。你是否會拿出全部積蓄去買樂透?

  如果這些問題你沒回答「是」,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那些回答「是」的傢伙:
  
  搖滾之王貓王(Elvis Presley)不僅買了那輛史上最俗豔的凱迪拉克,還接連買了超過100輛。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的作者J. K. 羅琳(J. K. Rowling),捐出許多她賺的辛苦錢,包括一張1500 萬美元的支票。
  
  弗拉達斯.格里斯克維西斯(本書的作者之一)作為新晉資本主義者的第一個決策,就是買了一包粉紅色西瓜口味的泡泡糖。至於在母國排隊4小時買回來的那根香蕉,他是連皮一起吃掉的,他認為這麼難得的美食扔掉任何部分都愚蠢至極。

  道格拉斯.肯瑞克(本書另一名作者)眼見股市狂飆而自己的退休帳戶增長遲緩,於是在2001年把其中一大部分資金轉到股市,卻正好趕上幾次前所未有的股價暴跌。除非本書登上《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暢銷書排行榜,否則他只能計畫過了79歲生日再退休,因為他有可能要住到厄瓜多鄉下的窩棚裡。

  印度帕蒂亞拉第六代大君拉金德爾.辛(Rajinder Singh)不僅迎娶了第91名妻子,而且這句「我願意」一直說到他娶了第365位新娘時才停下來。

  紐約物業主管雷.奧特羅(Ray Otero)不僅為樂透傾盡積蓄,而且繼續每年花3萬美元買樂透雖然他至今都未中過大獎。

  以上這些決策中,關於購買鍍金輪圈的凱迪拉克汽車、1500萬美元的巨額捐款、娶第91位妻子和買3萬美元樂透之類的決策,貌似與普通人的日常決策沒有關係,人們的日常決策更多是關於吃塔可鐘(Taco Bell)還是必勝客(Pizza Hut)。然而,貓王和帕蒂亞拉大君的決策實際上跟我們的日常決策有很多相似之處。即使在看似荒謬的選擇背後,也隱藏著「人類如何做出決策」這一意義重大的問題。

  經濟學的理性預期錯了?心理學的穩定偏好錯了?連我們行為的表面理由都錯了?
  從生物演化與基因遺傳看來,諸多看似愚蠢和不理性的決策,其實是人類更深層次的理性適應,只不過與我們以為的表面理性並不一樣;更驚人更顛覆的是,為了適應多重環境解決多樣問題,大腦並未形成統一的自我,而是由七個不同的次自我(Subselves),隨情境輪流當家作主,從潛意識採取截然迥異的決策方式,同一個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取決於當下掌權的是哪個自我。掌握這些影響人類決策的遠因及不穩定偏好後,你要如何與七個次自我聯手合作、互利共生呢?

我們今天的選擇反映了深層次的演化智慧,是人類祖先歷經由成功與失敗的千錘百煉而來。本書即是探討在現代社會中,你、我和貓王所做的選擇是如何植根於一套祖傳的精密機制,它常常運行於我們有意識的意識之外。

  這種新的思維方式基於本書的兩個核心觀點:

  觀點1:人類決策為演化目標服務。
  這種觀點認為,人類行為的傳統方式幾乎完全基於對自己表面目標的考慮。例如,為一雙高跟鞋談個不錯的價錢,或是為下週六的約會選一家高級餐廳。但一如所有動物,人類經由演化形成的選擇方式是為了實現更深層次的演化。一旦我們開始從人類祖先的角度看待現代的選擇,很多表面看似愚蠢和不理性的決策,其實在更深的演化層面上都是睿智且具有適應性的。

  觀點2:人類決策行為的設計功能是為了實現多個不同的演化目標。
  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往往假定人類追求的是單一而寬泛的目標:為了自我感覺良好或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實際上,所有人類都在追求多個迥然不同的演化目標,例如獲得配偶、保護自己遠離危險,以及贏得地位等。根據大腦中演化目標的不同,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人們都會產生迥異的認知偏誤,並做出迥異的選擇。

  這兩個貌似簡單的觀點,其實代表了與現有決策理論的重大背離。它們的言外之意是,我們的選擇與貓王和拉金德爾.辛大君並無二致,常常都是由潛意識中更深層的演化目標所指引。它們還隱含更具顛覆性的含義,即做決策的「你」並非只有一個。雖然你會認為大腦中只有一個自我,但你的思想實際上包含了多個不同的次自我(subselves),每個次自我都有其特定的演化目標以及一整套不同的優先順序。你是要追求迷人的配偶、防備壞人的傷害,還是提升社會地位?目標不同時,你自然會採取截然不同的決策方式。雖然天生的思想分裂常常使你顯得前後不一致或是缺乏理性,但你的很多選擇在更深的演化層面,理性程度甚至超出偉大哲學家的想像。

  大腦深層理性與七個次自我
  看似愚蠢的行為,其實是演化上更深層次的理性適應;
  前後矛盾的表現,往往是基因中七個不同自我的分別角色扮演。
  自我保護型次自我避免疾病型次自我社交型次自我
  社會地位型次自我擇偶型次自我留住配偶型次自我育兒型次自我



以上摘自《誰說人類不理性?基因演化比我們想得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