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道德課》測測你的道德智商



你的道德智商有多高?不妨先做以下測驗。

一、你發現朋友海瑟在臉書貼了一張照片,一手拿著菸斗吸大麻,另一手拿著一瓶伏特加。你會怎麼做?

  A 告訴她,你覺得公開那張照片不是個好主意。
  B 絕口不提這件事。
  C 按讚。
  D 把照片複製到自己的硬碟中,如果哪天她膽敢欺騙或背叛你,就用來對付她。

二、你在一家餐館吃午餐,無意中聽到同事包柏與瑞伊在談論某位客戶,而你們公司和該客戶的業務往來正遇到瓶頸。他們不但頻頻提到客戶的名字,也具體談到相關訊息。你會怎麼處理?

  A 走到他們桌邊,提醒他們別忘了保守業務機密的重要。
  B 不理會。
  C 把這件事跟主管報告。
  D 用手機拍下來,上傳到YouTube播放。

三、你帶十二歲的兒子去看電影。買票時,看到一張公告寫著:「十一歲以下兒童票,六美元;成人票十二美元」,電影院的服務人員認定你的兒子該買成人票。你會怎麼做?

  A 買一張成人票和一張兒童票。
  B 買兩張成人票。
  C 拿錢給兒子,叫他自己去買一張票。
  D 詢問兒子對這件事的看法,然後照他的建議去做。

四、你的某位員工不僅遲到早退,還經常利用上班時間上網購物、吃午餐、喝咖啡。幾個月前,你才開除了相同行徑的其他人。不過,這名員工是你的好友的女兒,而你已經跟她談過好幾次了,問題依然存在。你會怎麼做?

  A 開除她。
  B 不再理會這件事。
  C 再和她談一次,告訴她,這是她改過自新的最後一次機會。
  D 請你的朋友(她的父親或母親)跟女兒談談。

五、上班日,你醒來後發現自己感冒了。你會怎麼做?

  A 請假在家好好休息。
  B 請假在家,但繼續處理公事。
  C 照常上班,但避免與人交談。
  D 照常上班,但只和你不喜歡的人交談。

  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理由

現在,你已經做出選擇,下決定的依據是什麼?如果你把這個測驗拿給朋友和同事去做,可能會發現每個人的答案不盡相同。即便有人跟你做出同樣的選擇,原因可能並不一樣。比如說,你和另一位同事都發現自己感冒了,並且都決定留在家中休息,但你的原因是「我不想害其他人也生病」,同事的原因卻可能是「只要能不進辦公室就好。」

無論決定什麼,每個人應該都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最好的(否則,為什麼要做那個選擇)。儘管你一向欣賞且信任的人,在相同情況下可能做出跟你完全不同的選擇,或者基於不同理由做出同樣的選擇。究竟,我們該如何判斷何者是最佳解決方案呢?以下有五個簡單的檢視原則:

  一、不造成傷害。
  二、讓事情變得更好。
  三、尊重他人。
  四、合乎公道。
  五、心中有愛。

  上述五項原則有幾點共通之處:

  大家早就知道了啦!
  全是宗教傳統與社會風俗的基礎。
  面面俱到真的很難。

儘管我們都明白,這些原則在日常生活具有關鍵作用,卻又很容易忘記它們的重要,轉而順著內心的衝動行事。例如,某日午後你開車行駛在公路上,後面那輛車的駕駛人開始閃爍車燈並按喇叭,示意要你加速前進,明明你已經開到最高限速了,而且你根本不是開在快車道上,只能依目前的速度行進。突然之間,對方超上前來,快速閃過你的車身旁邊,做了一個不雅的手勢,還飆著髒話。這時,你被徹底激怒,實在很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是,這麼做的後果會是什麼?

  自己的感覺更糟。
  讓其他駕駛人感覺更糟。
  增加你和其他人受傷或死亡的風險。
  很有可能因此被警察攔下。
  如果車內還有別人(特別是你的小孩),這麼做絕對是個很壞的示範。

急於報復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都有這個念頭。但是,「了解這種衝動」是一回事,「順著衝動行事並且加以合理化」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可能會傷害到人,包括你自己和其他無辜的駕駛人,畢竟這件事和他們完全無關,他們有安全出遊的權利。

如果當下能客觀地檢視情況,相信你就不會去做一些讓局面變得更糟的事了。縱使無法讓後方那個瘋狂挑釁的駕駛人冷靜下來,但你一定能避免傷害發生。原則一「不造成傷害」,正是面對這類情況的最佳回應方式。

事實上,這五個原則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提供了良好的指引,引導我們做出最佳決策。這些原則兼顧法律、財務和心理層面,也是倫理道德的首要精神,構成了我所謂的「道德智慧」(ethical intelligence)的核心。在這本書中,我將說明如何掌握這些原則以增強道德智慧,使我們擁有良好裝備,在職場與生活中做出正確決策。

讓我們看看道德智商和「情緒智商」有何不同。道德智商vs. 情緒智商

一九九五年,心理學家暨科學記者高曼以《EQ》這本書震撼了世界。高曼在書中詳述了攸關事業與人際成功的關鍵要素:洞悉別人有何感受的能力。

別人的感受往往和他們的外在表現方式截然不同。比方說,假設兩位相知甚深的好朋友AB相約喝咖啡,A問起B的近況,B回答「我很好」,但有些跡象顯示了B其實一點兒也不好,例如逃避視線的接觸、聲音比平常時候微弱、臉上沒有笑容、異常地心不在焉……EQ使人能夠察覺這些跡象,並且得出正確結論:朋友一點兒也不好。對於不具備同樣EQ水準(或是完全沒有)的人來說,可能完全不會察覺到朋友有什麼不對勁。

接下來情況可能有點棘手:如果你是A究竟怎麼做才好?是據實告訴B,覺得他的情況並不好?還是裝做沒事?

如果兩人喝咖啡聊天過程中,你並沒有獲得任何訊息,知道朋友發生了什麼事,那麼會後你是否應該撥個電話或傳個電子郵件向他致意,或者只是告訴自己:「都是成年人了,如果他想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他會讓我知道的。」單靠情緒智商,你不會(也無法)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因為情緒智商是心理層面的事情,而「什麼是該做的事?」這個問題則是道德層面的事情。要成為完整的人,單有情緒智商是不夠的,還需要道德智商。


以上摘自《道德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