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投資心理學書院》書籍推薦

《終身學習全書》我們討論了成人學習/成人教育的問題。《蒙田,一個法國紙幣上的人》論教育--一門最難又最重要的學問。不要死記硬背;不要輕易服從權威,不要盲從;要保持興趣;把知識變成自己的的東西;掌握知識,更要培養理解力;研究學問,更應該重視德性。知識不僅教會人正確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應該教會人們正確的行動。西塞羅:「我們不僅必須獲得智慧,而且必須運用智慧。」

終身學習全書

《歷史上的投機事業》投資人一夕致富的夢想,再次讓投機狂熱像瘟疫般引爆。

歷史上的投機事業

張茗茨同學分享:
親子之間沒有主題就會造成無話可說的局面,親子之間的談話不能只靠『你書讀完了沒?』、『你功課到底做完了沒?』這二句話,也不是一邊吃飯一邊聊電視劇情的話題就能當作真正的對話。親子之間的對話,必須從關掉電視開始。為自己為小孩好,我們為人父母者應找尋一個可創共同話題的學習環境。

為人父母、為人師表者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適度的陪伴者,陪孩子發問,陪孩子思考,培育有勇氣去實現自己夢想的孩子這才是我們的職責。有些父母把小孩的教育交給了學校、安親班、補習班,把小孩留給外佣去照顧,這無疑就是放棄關心孩子的教育(這裡的教育並非指單純的學校教育,還包含了人生學校的教育)。教育的不二法門,就是給孩子們一個智慧的環境,養成他們深層思考的好習慣。

你要給小孩『學歷』還是『學力』呢?我想真正重要的是,要給小孩一個觀念:自己本身的大腦要有思考的能力,能夠實踐自己所想的勇氣及一份堅持至有結果的執著。

天下雜誌在最近一期中談到:被標準答案綁架的老師。老師本應引導與激發孩子天生與生俱來的潛能,但是,在『現在沒有答案的世界裡』卻教著『過去式的答案』,被綁架的老師教出了被綁架的學生,這樣的教育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這才是令人擔心之處。《低IQ時代》+心得

《邁向目的之路》長期研究青少年發展的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針對全美國十二~二十二歲的年輕人所做的大型調查與深度訪談裡,他發現目前的年輕人大約可以分成四類。

第一類、疏離者(the disengaged):這類型的年輕人約佔二五%。他們還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去追求有意義的人生目的。其中有些人冷漠且疏離,有些人則是把興趣局限在追求個人的享樂或虛榮之上,對於自己以外的世界不太關心。

第二類、空想者(the dreamers):這類型佔二五%。他們通常擁有一些充滿想像的夢想,也常幻想自己會對世界做出偉大的貢獻。但直到目前為止,他們幾乎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嘗試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現。

第三類、半吊子(the dabblers):這類約佔三一%。半吊子是指那些興趣廣泛,參與很多活動,但經常從一個活動跳到下一個活動,不知道這些活動之間跟他希望在生命裡完成的事情有什麼關聯。他們的興趣都太短暫、稍縱即逝,以至於無法成為一個持久的目的。

 第四類、有目的感的(the purposeful):這類型只佔二○%。這是指那些已經發現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並且獻身於這些活動的年輕人。 他們對這個興趣已經維持一段時間,而且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在這世界上完成的事情,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些年輕人的不同?他們缺少的,是更高的競爭力嗎?還是更強的學習動機?是更多的熱情?還是更大的夢想?根據戴蒙的研究與觀察,這些答案都不是。戴蒙指出,今天年輕人心裡所缺乏的,是動機的來源,是對於目的感的缺乏。缺乏目的會摧毀了人生快樂與滿足的基礎。對目的的追求可以主宰一個人的一生,它不只賦予人生意義與快樂,也賦予了人生學習與追求成就的動機。目的在順境的時候,帶給人喜悅,在逆境的時候,帶給人復原力,而且終其人的一生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