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好人才為什麼找不到好工作


華頓商學院教授最實用的求職課,技能落差、產學斷鏈,問題在老闆、員工、老師,還是政府?!頂尖人資專家從雇主、求職者、學校全面分析,讓求才者找到人才,讓好人才獲得舞台!

新鮮人:22K日難捱,企業主:38K沒人來
郭台銘:博士不該賣雞排,施振榮:不缺人才缺舞台
這看似雞生蛋、蛋生雞的爭論,實則是人力缺口、產業空洞、失業攀高、經濟下滑的惡性循環。找出技能落差的真相,讓好人才和好工作不是平行線。人才荒?人才慌?華頓商學院提解方,企業喊找不到人才,人才卻喊高學歷、高失業,我們花很多時間找矛頭該指向誰,但困境到底怎樣能解套?
  
即使是高失業率時代,往往還是聽到企業抱怨找不到人才,並把矛頭指向「技能落差」,說求職者資格不符、學校沒讓學生做好工作準備、政府沒能引進技術移民,還有就算萬事具備,求職者也不願接受公司開出的薪水。作者簡單扼要的帶我們認識:是否真的有技能落差?有多少無辜求職者,因為「關鍵字」被人資軟體過濾掉?什麼樣的訓練,才能補上學校與業界之間的銜接?訓練到底是企業還是學校的責任?學校真的沒把學生教好?

《好人才為什麼找不到好工作》作者卡貝里為華頓商學院人力資源中心主任,獲《人力資源雜誌》(HR Magazine)選為 2011 20 位最具影響力思想家。他詳細分析就職市場數據,調查雇主、求職者、教育機構,並訪談多位職場專家,破解了好人才找不到好工作的真相,並指出未來的解決之道:
  
好人才為什麼找不到好工作?
  數據假象,蒙蔽職缺與求職者的數量
  錯誤觀念,以為補職缺就像換零件
  寧缺勿濫,企業花更長時間找人才
  僧多粥少,人才大材小用更加嚴重

問題在招募過程和「職訓」落差!
所以我們應該:
  不讓甄選軟體篩掉了人才
  補強人力資源單位的功能
  整合人才養成計畫,公部門、雇主、員工共同分擔

上述種種思考挑戰,將刺激我們以全新眼光看就業現況,看出真的問題,從對的問題找到真正答案,讓求才者獲得人才,讓好人才獲得發揮舞台。

作者序
給台灣讀者:找出人力與薪資平衡點

雇主如何找到他們所需的優秀人才,是現今全世界的雇主都正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即使許多國家面臨高失業率(當然也包括美國),還是有許多雇主抱怨依然聘用不到理想的人才。這中間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為雇主自己本身對於聘用新人的條件十分不切實際:雇主希望新進的員工可以在不需要接受任何訓練的情況之下,就已經擁有他們所需的工作職場技能,並且能夠對企業直接有所貢獻。

台灣,則是這個情況下的另外一端;比起其他國家來說,台灣的失業率其實維持在合理範圍的低點,而雇主的期望將在未來幾年內明顯上升。台灣是一個持續以科技業為導向的國家,職場技能和人力資源兩者對於未來經濟持續的發展成功與否十分重要。

在此同時,勞工薪資也是另外一項議題。即使現在中國大陸以及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勞工薪資急遽上升,該薪資價格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是差距很大。這個挑戰不僅僅是要找到更優秀合適的人力資本,更包括給予適合、正確的薪資。

想要解決這個挑戰,需要持續思考誰應該對於人力資本開發這個問題負責任?在歐洲,工作方面的技能訓練,在普遍認知上是由政府與雇主雙方共同負責的,包括提供很多訓練課程,如學徒制度(apprenticeships。而在開發中國家,像是印度,雇主甚至得負起等同其他國家學校教育裡就可得到的基礎技能訓練。在美國,一直以來雇主大量地從職場訓練的責任歸屬裡抽離,因此,在職訓練的責任便落到個人以及其他盈利訓練組織身上。對台灣而言,什麼是最好的綜合措施呢?尤其對於台灣這種跳槽頻繁、快速變遷的高科技產業,以及外國勞工帶來更嚴重競爭壓力的環境之下?

就這個議題,我從美國的經驗裡學習到了一些。美國雇主不斷地抱怨職場技能短缺,姑且不論這些抱怨的真實性有多少,目前社會上大多把責任歸屬推往教育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使得畢業生沒有擁有雇主所需要的職場技能。

但最近的某研究數據指出,雇主的抱怨其實比較多在於應徵者沒有相關工作經驗,或是態度方面的問題;這兩方面的抱怨其實都遠遠大於學術訓練不足的抱怨。最令人驚訝的是,雇主往往把自己局限在不完善的雇用過程中,用不適當的方式與低薪期盼找到真正優秀的人才。台灣,也許可以從本書中的一些美國經驗學習借鏡。


以上摘自《好人才為什麼找不到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