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

如何在數位時代活得自在》艾倫.狄波頓人生學校

在這個時時連線的時代,人們關注的問題已經從「你是誰?」變成「你在做什麼?」但除了「現在式」,我們的生命還需要別的時態……

★「人生學校」話題新書系!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領銜主編
科技令人目眩神迷,但有時也教人深感不安。身處數位世界,我們想要更便利、更舒適,但也需要活得更好、更深刻。亞里斯多德認為「理性」是專屬於人的特性,但現在我們的工具也可以擁有理性了。我們所製造的工具機器如今回頭改造我們。然而,這個過程並不一定會貶低人的價值,我們反而應該進一步探究,究竟是什麼使我們成為獨特的人,又是什麼使我們緊緊相依。

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在清醒時都處於「連線」狀態,可能是上網、使用手機或其他數位媒體。這不只影響職場工作,更深入我們的人際關係與家庭生活。本書檢視想要時時連線的渴望與生活型態如何影響人生,教我們如何在數位世界中適應良好,又不致失去寶貴的人性。

我進入林間,是希望活得從容,只面對生命最基本的本質,看看我能否得到它的教誨,而不要在即將閉目的那一刻,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活過。生命如此可貴,我不希望只懂生存,卻不懂生活;除非相當必要,否則我不願提前離開。我想要活得深刻,吸收生命的全部精髓⋯⋯ 

梭羅,《湖濱散記》 

前言 
現在這個世代,奇蹟無所不在,彷彿成了日常生活中自然脈絡的一部分。科技作家暨理論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於二一一年八月在部落格上寫道:

我現在得常常說服自己,要相信不可能的事⋯⋯二十年前,如果有人付錢要我說服一群講道理且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跟他們說在二十年後,我們的個人手持電話裝置裡面,會有全世界的街道和衛星地圖(而且免費),還有許多城市的街景圖,我絕對辦不到。我想不到有任何經濟假說能說明這一切為什麼能夠『免費』提供。在當時,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在我們這個時代,這些不可能的事才剛剛開始成真。在我們前方的是新形態的合作和互動,現在幾乎人人口袋裡都有和網路連線的手機,功能比十年前的多數電腦還強大,或許從這一點便可見一斑。等到再過十年,數十億人指尖下的資源,在二十年前可能只有各國政府才能擁有。 

另外,這些變化的速度也是前所未見。電視和廣播陪伴了我們一個多世紀,印刷術發明超過五百年,然而,網路不過面世短短二十年,卻已經有超過二十億使用者;商業手機也不過區區三十年歷史,目前已有超過五十億個使用頻繁的用戶。

未來這種智慧型全球網路連接的,很可能不僅是我們彼此,還包括生活中的許多其他物品,從汽車、衣服,到食品和飲料。透過智慧晶片及中央資料庫,我們彼此間的連結方式前所未見,而且不只如此,我們還和網路所製造出的世界緊緊相連,像是各種網路工具、共享的空間,以及數位世界的行動和反應模式。這一切也讓世界也產生全新的資訊、全新的資訊量,我們現在關注的是:我們在哪裡?我們在做什麼?我們看起來什麼模樣?

我們該如何解讀這些資訊?同樣重要的問題是,究竟別人(比如說,政府、企業、行動主義者、犯罪分子、執法者,以及創造者)又是如何解讀這些資訊?知識與權力總是緊緊交織,但時至今日,資訊和藉以流通的基礎設施代表的不再只是權力,更是新的經濟和社會力量。 

而不管在智識、社會或法律上,我們都落後現實數年,甚至是數十年。就不同世代而言,那些出生於數位時代的「數位原住民」,和那些出生於數位時代之前的人彷彿隔了一道鴻溝,難有共同的理解與共享的價值觀。這本書探討的問題,就是我們每個人該如何不光只是身處數位世界,更要茁壯成長;以梭羅的話來說,也就是要「活得深刻」,將這個時代的種種可能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探索這些可能性,就像是探索新城市或新大陸。在我們正舉步邁入的世界裡,人類的天性仍然相同,但加以形塑的外在結構已經不同了。今天的數位世界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想法或一組工具,同樣的,當我們打開數位設備,也不只是為了娛樂或休閒。對愈來愈多的人來說,數位設備反倒是一扇大門,通往休閒與勞動皆根深柢固之地,那裡就像是一個舞台,我們如雜耍一般流暢地耍弄著友誼、媒體、生意、購物、研究、政治、娛樂、金融,還有更多更多。 

說到「茁壯成長」,我想要講兩件相關的事:第一,個人要如何在數位世界茁壯成長;第二,社會如何協助我們在這個世上發掘自己的潛能,同時盡可能和其他人連結,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類群體。 

這兩件事的出發點相同,都要從數位設備的歷史談起。接著我會再談談現代科技進展的核心問題:接受或拒絕生活中的種種工具是什麼意思,以及我們該如何好好運用科技(還有刻意「不」運用科技)來讓自己過得最好。 

我也會談到幾乎所有人每天都會面臨的挑戰(無論我們是否自覺),像是個人身分、隱私、通訊、關注,以及所有相關的法規問題。若說這種種有個共同重點,那就是個人經驗如何融入二十一世紀的全新集體生活之中,我們要看看別人對我的理解和真正的「我」之間的關連,我分享了什麼給別人,以及我還能保留什麼個人、隱私的東西。

本書的第二部分會探討包含這些利害關係的文化和政治結構,以及一位良好的數位公民又該遵守什麼樣的「規範」。最後,我會再回到最核心的問題:活在這樣一個世代,無論是要孤芳自賞、或是與他人相連,都有前所未見的機會,這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 

數位科技的本質就如人性般千變萬化,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可能扮演許多角色,它可以是協助者、圖書館、朋友、誘惑來源、慰藉,或是監獄。但它們也像是不同的鏡子,讓我們能以空前的角度看到自己和彼此。當然,我們也可以移開目光,視而不見。 

以上摘自《如何在數位時代活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