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克魯曼觀點:拚有感經濟

最高度深刻的人文關懷、最剴切中的的專業論述,以鮮明有力的「克魯曼觀點」,期許「懸崖上的榮景」2008年的金融危機進入第五年了,仍持續折磨許多國家的經濟。現在,政府能做什麼?我們能做什麼?如何達成復甦?《克魯曼觀點》的主旨就是,如何拼有感經濟!

作者克魯曼(Paul Krugman)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是《紐約時報》最受歡迎專欄主筆、《時代雜誌》評鑑最佳財經部落格作家,《財星》雜誌讚揚文章寫得最好的經濟學家。
「閱讀克魯曼的文章啟人智慧,會有知識上的大豐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梭羅
「克魯曼是當代最富創見的經濟學者。」──《經濟學人》
「克魯曼以最清楚、易讀和幽默的筆調,告訴我們真正的經濟分析是什麼。」──《紐約時報》
「克魯曼寫經濟文章,比任何人都寫得好。」──《華盛頓郵報》
「重要巨擘,對於當今金融危機,再次提出振聾發聵的有效方案。」──《克科斯書評雜誌》(Kirkus Reviews
「從二○○八年的金融海嘯發生之後,克魯曼一直呼籲更寬鬆的經濟政策……他深入淺出的文字,與具有高瞻遠囑的啟發性,讓各階層的讀者都能深入了解眼前的危機,對自己所產生的影響。」──《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當各國政府紛紛以削減支出、撙節措施,對抗蕭條景氣之際,克魯曼卻獨排眾議,主張經濟長期衰退會導致工作機會缺乏,進而對人性造成巨大的傷害。財政緊縮等於在沙灘上蓋城堡,要讓失業勞工和閒置的生產線都能盡全力運作,最正確的做法是:提高政府支出、創造有效需求。也就是以債療債,而振興經濟方案之所以效果不彰,是因為力道、強度、規模都不夠大。

每位能影響輿論的人都有責任加快經濟復甦,讓長期失業的人得到救濟,現在需要智力清晰和意志力。就是現在,靠我們的力量終結經濟蕭條!反觀台灣,有政府部門支出與人事經費不當的問題,同時有證所稅、土地實價申報(課稅)、二代健保、勞退、退撫基金的改革、油電雙漲、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問題,若在此不景氣時,政府也因此採取加稅減支的財政緊縮,那麼台灣可能也如歐盟一般掉入經濟陷井。

且看被譽為真正的知識分子、自由主義者良心的克魯曼大師,在蕭條經濟大浪席捲之際,以最高度深刻的人文關懷、最剴切中的的專業論述,指出獨特的「克魯曼觀點」和因應對策。

推薦序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以毒攻毒」終結大蕭條?

○○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名筆兼名嘴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又出書了,這本名為《克魯曼觀點:拼有感經濟》(End This Depression Now!)的新書,光是書名就很吸引人,畢竟人類目前正惶惶終日,不僅為苦日子煩憂,更不知經濟大蕭條(大恐慌)將伊于胡底,最可怕的是擔心「末日」是否就在眼前,這本書明言要「將大蕭條終結」,不是正可解世人之憂嗎?

蕭條經濟學再現
克魯曼明知同類型的書已出版不少,而且還有更多尚未出版,但他信心滿滿,自認本書與眾不同,因為本書試著回答一個不同問題,別的同類書問的都是:為什麼這個經濟災難發生?本書則是要談:現在要做什麼?言下之意要尋得治療經濟病症的葯方。

克魯曼已名滿天下,與四年多前不可同日而語,而他的上一本書《下一個榮景:當政治遇上經濟》(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直譯是「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心」),在二○○八年美國總統大選前不久面世,係以「政治經濟學」描述美國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以來的政經發展史。他充分發揮以優美文筆說故事的能耐,哀悼美國中產階級的消失、所得分配的極端不均。

克魯曼認為,全球化和科技變遷這種一般共認的原因無法解釋,應是體制、行為準則和政治力的改變所致,他於是描述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的競合經過,行文中貶抑前者贊揚後者。在克魯曼心中,共和黨偏袒且保護大企業和有錢人,共和黨藉著減稅和取消社會福利,或讓福利民營化,將財富集中在少數人,再依靠他們的大筆捐款、獻金,經由選舉伎倆贏得選戰、獲得政權。

他在當時就指出,小布希第二任時,美國人已經覺醒,加上黑人以外的移民人數比重大增,大反轉的日子已到,而那時民主黨獲選人重視並討論全民健保計畫、因應貧窮新方法、協助無殼族的方案,切合美國人需求,因而勝選機率高。克魯曼在該書中表明非常懷念三年代大恐慌後小羅斯福總統實施「新政」的日子,那是中產階級出現、社會公平、政黨間和諧共處、所得分配相當平均、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

因此,他期待美國出現「新新政」,主張將「全民醫療」作為重點,就像社會安全制度是「舊新政」的核心一樣,而在成功實施全民醫療後,接著轉而解決更廣泛、更艱辛的「不平等」工程,克魯曼認為這就是「自由主義者」的任務。
  
再助歐巴馬連任
事實顯示,克魯曼的預測和期望都實現了,歐巴馬當選總統,也大力推動全民醫療,向社會主義靠攏,可說完全依照克魯曼指示的道路前進,似已顯見該書的影響力之大。不過,歐巴馬主政近四年,美國經濟不但沒從金融海嘯泥淖中走出來,所得分配更不平均,甚至出現「占領華爾街」抗爭運動,而失業率一再上飆,經濟衰退、蕭條成為二一二年美國總統大選前歐巴馬連任罩門。

很巧的,這個時候克魯曼再出版這本書,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針對「經濟大蕭條」這個歐巴馬施政敗筆下手,找尋立即終結大蕭條的良方,所以,可以合理推測克魯曼蓄意再度影響美國總統大選,雖然他刻意保持學者之立場,理性分析問題,但字裡行間仍有意無意拉抬民主黨的歐巴馬、貶抑共和黨的羅姆尼,明顯地支持歐巴馬續任。事後來看,克魯曼再一次成功獲勝,因為歐巴馬勝選了。要問的是,到底克魯曼是如何辦到的呢?想當然耳,「這本書的說服力頗強!」

沒錯,克魯曼再度施展說故事能耐,以「媲美日本的俳句、狄更遜的詩和馬蒂斯的油畫一般優美又有創意文筆」,娓娓道來當前美國和全球濟大蕭條的現況,以及如何立即予以終止的簡單、有效妙方。和上一本書一樣,他又回溯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這一次的主角由小羅斯總統換為凱因斯(J. M. Keynes),這位有「二十世紀最偉大經濟學家」美稱的偉人。克魯曼將當前經濟慘狀加碼到與一九三年代相當,尤其失業率被他認為嚴重低估。

回顧三年代的失業率竟高達二五%,無數的人家無糧可吃、無家可住,當代諸多有名的經濟學家,如一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沙金特(T. Sargent),就是孩提時目睹經濟慘狀而發奮研讀經濟以求大恐慌不出現。就是失業的嚴重反映出勞動市場「失衡」(勞動供給遠高於勞動需求),而工資的向下僵固現實導致價格機能或市場機能失靈,於是「均衡」理論站不住腳,凱因斯在一九三六年寫出《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簡稱:《一般理論》或《通論》),指出「失衡才是常態」,將「一般均衡」推翻。

「政府創造有效需求」再現光芒
由於「價格機能失靈」,無法藉價格的下調來消除「需求的不足」,也就是說,自由市場中無法提供需求,於是推演出「必須由政府來創造有效需求」。如何創造呢?政府以各種政策增加「支出」,而支出就是需求,於是產品市場活絡並創造就業機會,失業問題就解決了。這一套理論經由一九七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希克斯(J. R. Hicks)以簡要易懂的45°線與「總合支出線」模型加以闡述,再由一九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遜(P. A. Samuelson)在其暢銷程度僅次於《聖經》的《經濟學》,這本全球通用的教科書中加以發揚光大,從此「總體經濟學」成為顯學。

政府能以總體經濟政策對整體經濟體系做「精密調節」的干預,就普遍被接受,政府跳上經濟舞台當主角,逐漸演成「政府萬能」理念,政府管制力開始膨脹,讓政府決策者有「權力」運用「工具」來指導民間經濟行為,即使原本只賦予政府彌補需求不足的責任,也終於演變成政府「主導」經濟活動的局面。

其實,凱因斯的《一般理論》被認為艱澀難懂,但學者們各取所需予以不同詮釋,也造就不少博士。不過,《克魯曼觀點》該書的重點在「極短期分析,沒有時間因素的靜態模式」,社會呈現經濟嚴重蕭條,利率和各種市場的價格極低,於是有名的「流動性陷阱」和「節儉的矛盾」乃站得住腳,而貨幣量的增加和政府大量舉債用來支出,民間在低利率下還是從事存錢的儲蓄行為,而通貨膨脹就不會出現、也不會對民間投資形成排擠效果,政府的支出就透過乘數效果來提升所得,於是有效需求乃被創造出來,供給過剩的現象消失,經濟回復活絡,失業也不見了。

克魯曼這本書可說是凱因斯《一般理論》的通俗版本,它將當前的蕭條情境以實際數字和優美的文字陳述,再以凱因斯的「短期」、「非常時期」、「流動性陷阱」作為理論基礎,導引出「政府支出創造有效需求」來解決棘手的失業和蕭條問題。他認為短期不救將降低長期產能,而失業也加深美國人內在生命的創傷,而長期失業者自尊受打擊極具破壞性,焦慮症與憂鬱症也出現,因而非以「非常手段」化解不可,而簡單無害的「政府支出大量增加」是最佳葯方。

克魯曼大力批判主張「撙節」者,並對「賽伊法則」(Say’s Law)的「供給創造需求」極力撻伐,將自由經濟「淡水學派者」指摘為「替共和黨跑龍套」,把「意識型態」、「不食人間煙火」的大帽子套在這些人的頭上。克魯曼甚至認為國債不必還,而房貸契約也可打消,將「以債養債」換為「以債療債」,也就是說繼續舉債是正確的,對於當前各國政府「印鈔救市」、「振興經濟方案」之所以效果不彰,是因為「力道、強度、規模」不夠大,他指責歐巴馬魄力不夠、太妥協。他也認為通膨不會發生,而發動戰爭讓政府支出大增也是解決蕭條、需求不足的方法。對於幾乎是「無所不用其極」的主張及做法,克魯曼或許也察覺不太對勁,因而說「經濟學不講道德」作為防火牆。

通俗版《一般理論》
乍看這本書,不得不佩服克魯曼的無礙辯才,也會被深深吸引,本書很可能成為暢銷書,影響力不能小覷,由它幫忙歐巴馬贏得連任可以印證。說克魯曼是「凱因斯再世、還魂」還不夠,他比凱因斯還凱因斯,標準的「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不過,「盡信書不如無書」,而凱因斯被已故的蔣碩傑院士以「野狐禪」稱之,只因凱因斯教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財政部長,以「創造一場激烈的通貨膨脹」作為葯方,而克魯曼對通膨再加碼肯定,若蔣先生還在人世,不知會如何稱呼克魯曼呢?

蔣先生曾舉兩千年前漢朝儒生賈讓的〈治河議〉這篇文筆佳妙值得傳誦的好文章為例,指出該文所提「不與河爭尺寸之地」的上策主張,為害甚大,而文章寫得動聽,流傳愈廣,為害也愈大。若蔣先生能看克魯曼這本書,是否會再重說這個忠言?

凱因斯當年和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海耶克(F. A. Hayek)對辯,在其死前三個月(一九四六年)與海耶克最後一次談話時,誠摯地對海耶克保證「如果他這些為一九三年代之通貨緊縮所切需的理論會發生危險的影響,他將會立即挺身而出,設法改變輿論,使之步上正確方向。」如今,克魯曼也與二○○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等人,就債務問題究竟是厲行撙節或追求經濟成長針鋒相對,場景類似一九三年代凱因斯 V. S. 海耶克,只不知克魯曼會不會有一天也追隨凱因斯做相同行為?


以上摘自《克魯曼觀點:拚有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