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早點知道會更好的人生秘密

『人生是一趟不能回頭的單向旅程,如果我們能夠用心把握每一天,用關愛的方式和這個世界互動,我們會更早發現原來幸福就在身邊。』

第一個秘密:忠於自我忠於內心深處的那個我,並且活得有目標。梭羅:「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你花了一輩子的時間釣魚,最後才發現自己並不想要那條魚。」想要跟隨自己的心,忠於自我,得下決心張開眼睛過生活。蘇格拉底說:「未經思考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除非你不斷檢視自己的生活,確定自己的方向沒有走錯,否則很可能這輩子都在幫別人過活,符合別人的期待,直到死之前才發現自己走的是別人的路。

第二個秘密:不要有遺憾如果我們想要人生不要有遺憾,就必須鼓起勇氣朝我們希望的方向前進,而不是設法規避心中的恐懼;如果我們想要人生不要有遺憾,就必須學會接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一定會有挫敗,遇上之後我們往往又得冒另一次險,儘管我們人生這條路上跌得鼻青臉腫,我們還是得再學會去愛;儘管我們很努力卻仍舊失敗或被拒絕,我們還是要鼓起勇氣繼續嘗試。

第三個秘密:學會愛人愛就是人生,如果你錯過愛,就是錯過人生。「學會愛人」包含三個層面:第一:我們得先愛自己;第二,我們選擇用關愛的方式和親密的人,如家人和朋友等互動;第三,我們必須選擇用愛的方式和這個世界互動。如果我們愛自己,就得謹慎選擇餵自己的腦袋什麼食物,我們有能力決定每天在腦裡進行的談話內容。人生有無數場上坡戰和下坡戰,這是必經的過程。成功並不是看你的銀行帳戶裡有多少錢,而是看你在人生遇見並影響了多少人。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我們都必須適時踩煞車,問自己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好好想過之後再下決定。

第四個秘密:活在當下沉浸在人生的每一刻,不評斷自己的生活,只是用心體會活著的感受。我們不能把注意力放在過去或未來,而是要用感激的態度和有目標的生活方式,盡情體驗活在人世的每一刻。羅馬哲學家塞內卡:「我們應該把每一天當作一段不同的生命。」決定幸福的權力操之在我,不在他人手上,無論在什麼時候,我都可以選擇感到滿足。

第五個秘密:施比受更有福馬丁.路德:「除非一個人能夠超越自己關心的事物,將眼界放寬到全人類的福祉,否財他還沒有真正開始生活。」蕭伯納:「生命對我們來說,不是一支很快就會燃燒殆盡的蠟燭,而是我此刻拿到手上的一把閃亮火炬,在我把它傳給下一代之前,我要盡量讓它燒得更亮一點。」活著的每一天,我們都能選擇付出,選擇用和善的方式待人。我們都有能力去愛人、對人慷慨一點,讓這個世界因為我們而變得更美好。

佛陀:「真正活過的人不害怕死亡。」死之前最大的恐懼來自於,從來沒有真正地活過。如果我們要為死亡做準備,我們得盡情生活,不要留下任何遺憾。我們不一定要等老才能擁有智慧,可以早一點主動追求,在任何歲數探索生命的意義。「知行合一」,知道是必要的,但光知道並不夠,重要是知道之後要立即起而行。這些祕密只有少數人認真看待並實踐,活出最幸福快樂、最具有意義的人生。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早點知道會更好的人生秘密》

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不用再上班了》No More Mondays!

九天年假結束了,不知你是會說「太好了,總算年假放完可以開始工作了!」還是「天啊,這九天假期還真是短暫,真不想上班!」大多數人是後者,但是為什麼放假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解脫,只有趁非上班日才能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你討厭你的工作?幹嘛不老實說出來?有一個團體絕對會聲援你,那個團體的名字叫做「每個人」,他們每晚都會在酒吧碰面。』杜魯.卡瑞

許多人認為「工作是生活中的必要之惡、通往結束的路途。也許可以賺錢供養自己及家人的生活是件很重要的事,但你並不期望工作能帶給你快樂你只是完成應該完成的事情罷了。」因此,當開工的日子到了,你心想受困於工作中才是真正的現實。大家不都痛恨星期一嗎?有責任感的人不都將夢想與熱情埋藏心底?努力工作難道不只是為了謀求溫飽?

當然不是!工作不一定讓人感到快要窒息。所有的人,不管年紀多大、職業為何,都可以為工作中注入一股休閒時所擁有的熱情。每個人都能追求一份最佳自我的工作,以實現內心的呼喚。最近的研究發現,大部份人對工作抱持的態度分為以下三種:把工作當做一份「差事」,視工作為一份事業,或把工作當做一種天職。

如果你把自己的工作當做一份差事,單單只為了賺錢才做這份工作,那麼你上班的時候一定常常瞪著時鐘,一心巴望著週末趕快來到,只求準時打卡上下班的工作,等著公司發薪水的生活;同時你可能會有自己的嗜好,而這份嗜好遠比你的工作更能滿足你心中的效能需求。

如果你把自己的工作當做一份事業,你就會為自己訂下目標,希望自己能從工作中得到升遷及名聲。你會全身帶勁地追求這些目標,不敢或不想正常休假,無所節制的超時工作,甚至還會把工作帶回家,因為你一心只想把工作做好。但是,有時候你還是不禁心想,自己為什麼要工作得那麼辛苦。偶爾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工作簡直就像老鼠賽跑一樣,每個人都是為了競爭而競爭。

如果你把自己的工作當做一種天職,那麼你會覺得自己的工作就在實現自己的抱負你不是為了其他目的才做這份工作。你會時常在工作時體驗到那股心流,你不會老是在期待「下班的解放時刻」,也不會有一股衝動想大喊:「太好了,終於可以放假了!」如果你突然中了樂透,你還是仍然會不斷地工作。

「工作」是對我們、我們的朋友與家庭、社群及世界最好的禮物。托爾斯泰便說過:「只要人知道如何工作,如何愛人,人就可以在這世上過一個精彩的人生,我們要為自己所愛的人工作,也要熱愛自己的工作。」我們一生中最精華的時間都在「工作」,若找不到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不僅無法實踐人生,更只是行屍走肉。

人生在世不過有四種需求:生活、愛、學習,以及明白生命的意義。唯有實踐內心的呼喚,生命才有意義。生命的意義與心靈的需求緊密相依,我們都希望自己活得有意義、生活有目標、對世界有貢獻。工作,絕非只是一件不得不完成的事,而是實踐內心呼喚與生命意義的最佳機會。別人不會記得你賺了多少錢,但卻會記得你曾做過具永恆價值的事情。


以上部份內容摘自《不用再上班了》《象與騎象人》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快樂三層次》愉悅、滿足感、心流

快樂可分為 3 個層次。心理學家丹尼爾‧列托的「快樂 3 層次」在「正向心理學」領域相當重要(加入《真實的快樂》補充)

一、基本層次是能讓我們開心的短暫情緒,包括:日落之美、運動興奮…等生理反應。

愉悅有很強的感官和情緒的成份,這種快樂純粹是感官上的滿足與快樂,不需要思考。這些快樂是立即的、來自你的感官,而且是暫時的。演化使這些感覺器官直接跟我們的正向情緒連在一起,觸覺、味覺、嗅覺,還有身體的動覺、視覺和聽覺都可以直接激發愉悅。看到日出的感動、英國搖滾樂團披頭四的歌、嬰兒圖片、寒流的夜晚泡個溫泉、運動結束沖個熱水澡,這些都是身體愉悅的例子。

雖然感官的感覺可以帶來快樂,但是不容易將所有生活的樂趣都建立在感官的滿足上,因為這些都是暫時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們便很快跟著褪去。而且我們會對這些感覺「習慣化」,以後要有更強、更多的刺激才可能帶來相同程度的滿足。

第一次吃法國香草冰淇淋時,那真是人間美味,第二口法國香草冰淇淋帶給你的快樂就沒有原來的一半,吃到第四口,心中想到的就是自己的體重。一旦需求被滿足之後,吃起來的感覺就跟嚼蠟差不多了;去買名牌包帶來的快樂更是短暫,今天你買了三萬元的名牌包帶來的快樂,下次可能就要花五萬才能帶來相同的快樂;你今年去了香港自由行,你明年就會想要去日本賞雪,後年就想去夏威夷看比基尼女郎才會得到快樂。以上快速重複原來的刺激(消費、吃美食、旅遊…)並不能帶來連續性的快樂,需要不斷有更多、更強的刺激才會快樂。因為這種快樂是不需要花力氣,依照本能就可以得到滿足,所以大部份的人都是停留在最基本的快樂層次,不斷花錢「找樂子」,滿足感官的快樂。這樣的快樂不但會迅速的消失,有些甚至還會造成負面的情況。例如:嗜吃高熱量食物、留連網咖玩線上遊戲、失心瘋購物…。

二、中間層次:是一種心境,也就是所謂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這些心境包括對情緒的判斷。

滿足感是做了我們喜歡做的事之後帶給我們的感覺,或感覺今天很順利過了一天,這些行為所產生的滿足感使你覺得快樂,這些不是感官上的滿足。例如:跟一群好友聊天、看一本好書(有被提升的感覺)、幫助街上的遊民(覺得自己有幫助別人的能力)…,這種感覺比愉悅的效果更長,因為它動用到思考和解釋,不容易被習慣化。滿足感無法從肉體的愉悅得到,也無法自任何捷徑得到。

三、最高層次:「Eudaimonia」是高層次的概念,是衡量心理生活品質、個人潛能的蓬勃發展、生命熱情或自我實現。換言之,只有能將個人潛能開發出來的自我實現,才能達到所謂「真實的快樂」。

「正向心理學」之父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認為最高層次的愉悅是「忘我」,為一種「心流」狀態,也可描述為:浮流、神馳、靈思泉湧、全心投入、專一、專注…。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以下的特徵:做的事具有挑戰性、做時需要專心、有明顯的目標、有立即的回饋、深深投入作業中、對一切有自我控制感、感到自我消失、時間停止。以上沒有列出正向情緒,「心流」最中心的一點就是沒有情緒,沒有任何意識。

當我們在做愉悅的事(最低層次的快樂)時,我們大部份是在消費。手上滿滿SOGO的專櫃商品、美國大峽谷的壯麗、東區的美食餐廳,都帶給我們暫時的快樂,但是它無法建構未來。相反的,當我們沈溺在心流的狀態(最高層次的快樂)時,我們在建構未來的心理資本。忘我、失去意識與時間的停止,就是在為自己儲備未來的資源,不但不用花錢,更可能帶來財富。彼得.巴菲特說:「他老爸(華倫.巴菲特) 每天都在做自己熱愛的事。他所賺到的錢不過是告訴他,他把工作做得很好。」

高層次的快樂好處這麼多,為什麼大家都偏好選擇最基本的快樂(有時更糟,是不快樂)呢?在春節有空閒的時間,面臨選擇看一本好書或看無聊的電視劇時,我們通常選擇後者,雖然我們都知道在看電視連續劇時,平均心情是輕微的沮喪,我們還是選擇容易滿足感官的享受。因為基本的快樂很容易就得到,打開電視即可,不用花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然而,要到最高層次需要發揮個人潛能,要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了解自己,透過不斷的閱讀、學習,找到自己的長處,才能達到真實的快樂。

要放棄容易得到的最低層次快樂,而去追求比較費力的高層次的快樂,剛開始是不容易的。如果用「沒習慣」閱讀、「沒時間」上課當成藉口,那這種生活是註定要悲慘的,活在只能過度仰賴暫時快樂的生活裡。反之,開始閱讀一本馬汀.塞利格曼(韓第、杜拉克、科斯托蘭尼…)的書、參加一個閱讀社群,慢慢培養閱讀上課的習慣,持續做就會帶給你莫大滿足,但這無法快速達成也不容易做到,為了提升到更高層次的快樂及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天賦,過著有意義和價值的人生,這樣的努力是非常值得的!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真實的快樂》

2012年1月28日 星期六

真實的快樂》正向情緒

馬汀.塞利格曼(正向心理學之父)運用正向心理學,在生活中實現個人長處,達到生命最大的成功與情緒最深的滿足。正向情緒可以使我們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思考事情,跳脫負面情緒的思考方式。正向情緒在演化上是有其目的的:它擴展我們智慧的、身體的和社會的資源,增加我們在威脅或機會來臨時可動用的貯備。

當我們處在正向情緒時,別人比較喜歡我們,我們在友誼、愛情和合作上都容易成功。跟我們在煩惱、憂慮時相反,正向情緒展開我們的心智視野,也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增加我們的容忍度和創造力。我們在心情好時較能接受新的想法和新的經驗,學習效果也比較佳。

冷漠、負面的情緒會激發一種戰鬥的思考方式:集中注意去挑毛病,臉色是陰沈的,冷漠的情緒使我們對所有事情都不滿,嚴苛的加以批評。相反的,一個正向的情緒會使思想進入創造性、容忍性、建構性、寬大、非防禦的情形。這個思考方式不是去挑毛病而是去看優點。

正向的情緒可以預測健康狀態和長壽。快樂的人有比較好的健康習慣、比較低的血壓、比較強健的免疫系統。另外,在心情好的時候,做各種不同的實驗作業,都會選擇比較高的目標、表現比較好、堅持得比較久。快樂的人遭遇到不幸,不但比較能忍受痛苦,而且在受威脅時比較注意健康和安全(比較謹慎)

快樂的人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利他行為。一般會以為不快樂的人比較能認同別人的痛苦,因為他自己感受過,應該比較會有利他的行為出現。事實上,快樂的大人和小孩是比較具有同理心,當我們快樂時,我們比較不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我們比較喜歡別人,甚至願意與陌生人分享我們的好運。當我們過的不好時,我們不相信別人,會集中注意力到保衛自己的需求。因此,我們在交友要遠離「過得不好的人」,這些人最有可能反過來害到自己。

正向情緒是重要的,不只是本身能帶給你快樂,還可以使你和外界的交往更成功。如果你建立正向的情緒的生活,會發現你的朋友變多了,你在友誼、愛情、身體健康、工作表現上都加分很多。拓廣和建構亦即成長和正向發展是雙贏的重要特質。當你活化自己的心智使它變大變廣,變得更容忍、更有創造力時,正向感覺將使你在社交上、智識的吸收上和身體健康上更成功,得到更多的利益。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真實的快樂》

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哲學的慰藉》伊比鳩魯的智慧

大年初一囉!祝福所有愛書人新的一年,在學習的路上收穫滿滿。不知大家今年發出去的紅包有多少?還是你還在拿紅包的年紀?無論是發出去多少紅包,或是拿到的紅包不如你預期,若有缺錢的困擾,如何調適自己沒有足夠金錢享受多采多姿的物質生活呢?

伊比鳩魯哲學的重心是強調感官的愉悅,他肯定許多人長久以來曾經思考卻很少被哲學領域接受的觀念:「愉悅是快樂生活的開始與目標。」這位哲學家坦承他對美食的熱愛:「每一種善的起源與根基均來自胃的舒適愉悅,甚至智慧和文化也與此相關。看到這裡,可能許多人對於過年吃大魚大肉的罪惡感降低了不少,還是要提醒大家,過年除了歲月不饒人,你又增長了一歲外,體重更是容易直線上升,而且變胖容易瘦身難,小心過年假期結束,看著體重計只能說:「哎~我的體重回不去了~(請繼續往下看)

Epicurean(伊比鳩魯)這個字的意思是致力於愉悅的追求;由此衍生出奢華的、感官的、貪心的意思,享樂主義者。而實際伊比鳩魯的生活,並未住在豪宅裡,吃的東西也相當簡單,他寧可喝水而不喝酒,晚餐有麵包、蔬菜和一個手掌份量的橄欖就覺得很滿足了。伊比鳩魯:『當來自欲望的痛苦解除時,簡樸的菜餚和奢華的盛宴提供同樣的愉悅。』

他追求愉悅的熱情遠非那些放縱歡樂的控訴者所能想像。在理性分析什麼東西確實能使生活愉悅之後,他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愉悅的組成要素雖然難以捉摸,但是並不昂貴,也就是快樂並不用花很多錢。

一份伊比鳩魯的快樂清單

一、友誼
在智慧幫助人們終身活得快樂的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是擁有友誼。伊比鳩魯尋找氣味相投的夥伴,他建議人們不要獨自用餐。伊比鳩魯屋子裡的這一群人就像個大家庭,但這個大家庭沒有陰沈和不自由的氣氛,只有彼此的關懷與親切的態度。人際關係是影響我們人生幸福快樂的關鍵,《尼各馬科倫理學》真正的好朋友希望自己的朋友得到美善,而諂媚的朋友是只要使他喜樂的。諂媚的朋友應當是可鄙的,而一個真正的朋友是受重視,因為他對於他在使朋友快樂之外,還注重其他的事情。這些事情不像看風景帶給我們的感官享樂。真正的快樂很可能是我們在追求道德與智慧時附帶而來。

二、自由
伊比鳩魯說:「聰明人選擇最令人愉快的食物,而非最多的食物。」避免替不喜歡的人工作,也為了不回應那些可能出現的羞辱言詞。雖然只有極少的金錢,卻不用聽從討厭的上司的命令。巴菲特:「因為貪婪而從事自己不喜歡做的工作,是很差勁的人生管理方式。」塔雷伯:「羅馬及奧圖曼帝國時代的奴隸和今日的員工有一點不同:奴隸不必討好他們的老闆。」「你推出門的錢比你收受的錢的滋味更好,唯有這樣的時刻,你才是真正的富有。」所以,孟格說工作有三個原則,別兜售你自己不會購買的東西、別為你不尊敬不欽佩的人工作、只跟你喜歡的人共事。雖然,同時滿足這三個原則幾乎不可能,但應該努力去嘗試。

三、思想
很少有其他的方式比思想更能治療憂慮。伊比鳩魯強調,他和朋友們都學著分析他們對金錢、疾病、死亡與超自然的想法,如果一個人理性地思考過死亡,就能了解死亡並不可怕,冷靜的分析可以使心靈平靜,而無知令人恐懼。科斯托蘭尼:「我只有一個願望,經濟與思想上的獨立,這個願望我已經達到了,『我不是任何人的主人,也不是任何人的僕人。』這就是我的成就。」蒙田:「光是避免變成奴隸並不能讓你成為完全自由人;你還必須避免變成別人的主人。」所以,要擁有真正的人生,前提是(而且是唯一的前提):不管你追求什麼,你都不和任何人競爭。

伊比鳩魯論證的要點在於,如果我們有錢卻沒有朋友、自由和思想,我們絕不會真正感到快樂;而如果我們擁有這些東西卻錯失財產,我們絕不會感到不快樂。快樂是建立在精神財富上,無法知足常樂的人,是永遠不會得到滿足。擁有最大的財富既無法解決靈魂的不安,也無法產生非凡的快樂。大部份的商業活動刺激的是人們非必要需求,大部份不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就會有大量消費。昂貴物品(奢侈品、名牌…)能迎合的需求不會是我們的快樂所仰賴的,也就是買這些昂貴物品並不會帶來快樂。唯有思想能帶給我們平靜,伊比鳩魯告訴我們,重要的是大幅度的自我覺醒和對簡樸生活的讚賞,快樂或許難以獲得,但最主要並非經濟能力。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哲學的慰藉》

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

哲學的慰藉》蘇格拉底的智慧


今天就是除夕了,先祝大家新年快樂。跟大家分享一本我很喜歡的哲學書籍。先從書的封面談起,有時候書的封面能像欣賞畫般的品味看待。因為用藥罐來比喻某些症狀,可以服用哪種藥品。例如:舒緩你不受歡迎的慰藉,藥品名字為蘇格拉底。書中有六位哲學家的智慧,解決不受歡迎、缺錢、遭遇挫折、被瞧不起、心碎、困頓的哲學心靈良方,解決六種人生問題!今天談第一部份不受歡迎的慰藉。

蘇格拉底:『我們不該那麼在意群眾如何談論我們,
應該在意的是專家在正義和非正義的事情上說些什麼。』

每個社會都存在著一個人該相信什麼、行為舉止該如何的各種想法。這些常理規定我們要如何穿著、該接受何種金錢觀、必須尊敬誰、要依循哪些禮儀,以及應該擁有怎樣的家庭生活。而這些社會規範在過年特別的明顯,像是好久不見的親戚會開始問你,你在哪裡工作?一個月賺多少錢?有沒有想買房子?你有沒有對象啊?若有對象就會問,那什麼時候要結婚?結了婚就會問,什麼時候要生小孩?有小孩就會問,什麼時候生男的或女的?或生第二胎?有小孩就問小孩唸哪裡?小孩長大就問,有沒有對象?重覆以上的問題。似乎是很關心你,事實上只是找個話題聊而已,所有人最關心的是自己,更何況親戚只有過年會見面,一年見一次當然就隨便找話題聊,千萬不要認真回答,讓自己壓力很大。

更不要說許多人做的決定都是依照社會規範,例如:工作就是要很痛苦,不斷加班心力耗竭、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消費旅遊等於帶來快樂…。很少人能夠接受在日常對話中被問及你覺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或是你熱愛你自己的工作嗎?大多人都是一天過一天,工作只不過是個養家活口而必須做的事。或者請一對新婚夫婦說明他們決定結婚是出於何種理由,真的了解婚姻是由瑣事所構成,並非想像中的浪漫。又或是運用過年出國度假的人們對旅途的期待,享樂並不等於快樂,出國回來面對工作的壓力說不定更大。然而,多數人的想法和做的事皆相同,當然就得到和多數人相同的結果。

這些規範長久以來被大多數人奉行著,社會信念嚴重錯誤,聰明人就需要獨自面對探索事實的任務,更用懷疑的態度面對這些「想當然爾」地觀念,而非跟隨群眾,但這並不容易。蘇格拉底怎麼做到的呢?

蘇格拉底承認我們有時會犯錯,也應該質疑我們自己的觀點,只不過他會在這個過程加入一個重要的細節,改變我們對於真理與不受歡迎之間關係的看法:與他人的敵對狀態,並不足以證明我們在思想或生活方式上犯了錯。

要擔憂的並不是有多少人反對我們,而是他們反對的理由有多充分,因此我們應將注意力從不受歡迎的表象轉移至背後的原因。聽到社會上有如此高比例的人認為我們錯了,可能會感到震驚,但我們在放棄立場之前應該先想想這些人是依據何種方式達成結論唯有他們的思考方式是可靠的,我們才應該重視他們的反對意見。

我們應該花時間看看批評的背後。他們可能是基於衝動或偏見,並利用地位使自己直覺的想法備受尊重。千萬不要將出自嚴格而誠實的批評者之反對意見,與單純出於厭惡和嫉妒的人發出的聲音等同視之。評論的價值取決於批評的思考過程,而非人數的多寡或其社會地位。我們應尊敬值得尊敬的人,而非所有人的意見。不要接受過得比你糟的人的建議,不該那麼在意群眾如何談論我們。如同沙特所言:「什麼是地獄?地獄就是完全的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哲學提供給蘇格拉底的信念足以讓他成為一個有理智、而非歇斯底里的人,並且讓他在面對不被認同的處境時仍深具信心,尤其是不要在錯誤的地方找正義。在追隨社會認同的行為或想法必須保持平衡,蘇格拉底一生鼓勵人們以睿智的懷疑看待事物。也如同巴菲特說的:「我從恩師葛拉漢那裏學到一個終身難忘的忠告,他說並不是因為別人同意你的看法,就代表你一定是對的,而是當你根據正確的事實作正確的判斷時,你才是對的,這是你唯一站在對的一方的理由。」仿效蘇格拉底的作法,永遠聽從理性的命令,我們必將獲得回報

以上部份內容摘自《哲學的慰藉》

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要搏,就照我的方式來

贏家總是自己有一套適應遊戲規則的玩法,這是大亨舒利克「有話直說」的人生說明書,處處是他發現的「不便明講的人生道理」。他希望年輕人不必事事都親身經歷,用太辛苦的方式才得到智慧,告訴你人性、金錢和生意的世界,到底是怎麼轉動的。

他是舒利克,是世界金礦業的首富,卻幾乎沒做過採礦;他是加拿大人,人脈與金主卻在法國,闖進美國人地盤創業;有四所頂尖商學院以他命名,他卻認為有些知識課堂沒法教,於是寫了這本書;他四十多歲才創業,遇上兩次事業危機,卻都讓他扭轉成致富的機會,反而讓他躋身富豪,身價十三.三億美元。
  
他說,人性、金錢和商業有些運作規則,大部分的人一直沒搞懂!

☆關於找工作,他的建議是-
在你十幾二十歲的時候,是該想想這輩子要做什麼,但你不該因為一開始試過幾次沒成功,就選擇逃避現實。二十幾歲正是為往後人生累積經驗的一段時間,只要合法,做什麼都不要緊。不過,到了三十歲,你就應該要有清楚的方向。只有你自己能找到你理想的工作,沒有任何職業諮商能告訴你答案。

☆關於將來要做哪一行,他的建議是-
他勸年輕人別做律師、醫生,因為再怎麼有錢也有限。其它他認為不宜從事的行業,還包括生技、製藥、餐廳、電信服務、家電、紙張木材-你很有興趣非要投入也行,但是會很辛苦。如果你要投入金融業,別當證券分析師,因為絕大部份研究機構都被券商收買來編排有利說法。別當基金分析師,因為基金五年才能評斷有沒有績效,但基金績效卻是每季公佈一次。

☆關於人性,他說你不可不知的七件事-
不管你現在年紀多大,有一種永遠都不會改變的東西,就是人性
(1)沒人會在乎你。太多人把精力浪費在擔心老師不喜歡你、老闆看不見你的努力,或是男友覺得你的身材日漸走樣,拋開疑慮,放過你自己吧。《順利活到老》羅森布拉特說:「我跟你保證,根本沒有人在乎你,大家都你一樣,只在乎自己。」
(2)遠離卑鄙小人。光是這條可以減輕人生壓力的方法。「小人就是小人,走到哪裡都是」,而且小人本性難移,即使偶爾行徑不那麼卑劣,也不代表他們就轉性了。處理麻煩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開始就避開。
(3)不管學校是怎麼教你的,你所見到的表象,往往就是真實情況。
(4)永遠不要羨慕別人。
(5)過了三十歲,就不該再把自己的人生怪罪到父母身上。這個道理不言可喻,但要做到卻不太容易。
(6)不要把別人說三道四的話轉述給朋友聽。因為如果流言出自敵人,你的朋友會斥之為無稽之談;但是,如果流言出自於他的朋友,「他的防備就會瓦解,變得非常脆弱,無法承受這種打擊。」這就是古代信使往往人頭不保的理由。
(7)別期待別人心存感激。這一條聽起來似乎很負面,不過卻很實際。要是你一直活在別人會因為你的貢獻而讚揚你的期待中,一旦沒人感激你,你肯定會浪費很多時間精力忿忿不平。

☆關於投資理財,他親身經驗之後的建議是-
他從來沒有分散投資,他72%的持股集中在三支股票上頭。
有錢別買保險,尤其是儲蓄險。
手上要一直有很多現金,你才能趁人之危,低價接手便宜貨。(股災是撿便宜的大好機會。巴菲特常比喻自己在金融海嘯中是隻飛進天體營的蚊子。)
別相信銀行,銀行設計金融商品,是為了賺你的錢,而不是替你賺錢,真的能賺錢他們會自己來。(一般證券經紀人服務客戶的方式,與銀行大盜、匪徒,服務銀行的方式完全相同。)
除非你數學非常棒,否則別做衍生金融商品,因為銀行有八十個人在算,你一個人幾乎不可能算贏他們。
證管會的規定大都不是為了保護投資人,而是保護特殊股東。

☆關於做生意,他的建議是-
商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沒有人臨終前會說:「真希望當初我有花更多時間在辦公室。」
人生幾乎每件事都是陷入容易、抽身難。以現在評斷一個人,而不是過去。
當你讓別人有選擇權利的時候,一定要向他收費(要他付出代價來取得)。
抱著無所謂的心態,隨時可以轉身就走,你就容易佔上風。
非萬不得已,千萬別競標。這是贏家的詛咒。
只在一百次機會裡頭出手一次,向跟你報好康的人說「不」,不用不好意思。
只要錢還在你口袋,你就是老闆;一旦錢放進商家的口袋,老闆就換他當了。
萬萬不可加盟創業,授權者已經請律師設計好合約坑你,你該做的是模仿,而非加入。

舒利克說,許多成功人士,都是從自己有興趣的領域開始,不斷地探索、嘗試後,才找到人生的利基。贏家,就是那種隨時留心機會的人,用耐性等,在上百機會當中只出手一次。

舒利克本身受過商學院良好的「書本智慧」訓練,但更深諳商業世界的「街頭智慧」;他針對年輕人(他指2040歲的讀者)在選擇職業、伴侶、為人處世、經營事業以及投資上可能面臨的問題,分享他商場與人生的畢生心得,他希望寫這本書能讓他成為100,000個年輕人的人生導師,結果這本書上市三個多月他就辦到,成為加拿大的暢銷冠軍。很值得看的一本書,推薦給大家。

以上部份內容摘自《要搏,就照我的方式來》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

做事有效能是知識工作者的職責所在。無論在企業、醫院、政府單位、工會、大學或軍隊,大家賦予知識工作者最重要的期望,是把對的事情做好,也就是有效能。

高效能的知識工作者或管理者不一定是好的領導人。高效能人士無論在脾氣和能力上,或是所做的事情和做事方法上,都南轅北轍,個性、知識、興趣方面也各有千秋,他們大不相同。他們唯一的共同點是,有能力把對的事做好。

效能人士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的還極度害羞。有的行事激進,有的循規蹈矩。有的胖,有的瘦。有的操心多慮,有人輕鬆自在。有的喜歡喝酒,有的滴酒不沾。有的具魅力又體貼,有的既無趣又冷漠。有的個人色彩濃厚,有的沒什麼特色,在人群中毫不起眼。有的學富五軍,有的幾近文盲。有的興趣廣泛,有的只知道自己領域的事,其他一概沒興趣。有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有的慷慨熱情、心胸開闊。所以,我們無法由類型、個性或才能來區分誰有效能。

效能人士之所以能展現高效能,是因為他們能遵循以下八種做法
1、他們會問:「需要完成的工作有哪些?」
2、他們會問:「對公司而言,什麼是對的事情?」
3、他們會發展出行動方案。
4、他們負起決策的責任。
5、他們負起溝通的責任。
6、他們聚焦於機會,而非問題上。
7、他們召開建設性的會議。
8、他們在思考時和言談間,想的和說的都是「我們」,而不是「我」。

頭兩項做法能提供他們所需知識,三至六項做法幫助他們把知識轉化為有效的行動。最後兩項做法確保組織上上下下都有責任感和有擔當

組織中的管理者會碰到四種無法掌控的現實
1、管理者的時間往往掌握在別人手上。
2、除非積極採取行動,改變現況,否則管理者會被迫不停地「處理事情」。
3、唯有當組織裡其他人利用管理者的貢獻時,他才算真的有成效。
4、管理者置身於組織內部。除非他設法掌握外界現實,否則會愈來愈向內看。

高效能的管理者必須養成五種高效能的習慣
1、高效能的管理者有系統地管理自己能掌控的有限時間。
2、高效能的管理者專注於對外界的貢獻,將所有的努力聚焦於成果上,而非工作上。
3、高效能的管理者善用人之所長。
4、高效能的管理者迫使自己設定優先順序,並堅持依照優先順序行事。
5、高效能的管理者做有效的決策。

然而,並非所有知識工作者都是高效能的人員。因為效能與智商、想像力、知識無關。他們無法體會到,見解犀利若沒有效能是談不上成就的;他們也不了解,唯有認真透過系統化的工作,才能把見解轉變成實質的效能。反過來說,在各組織都會有些效能極佳者,他們不理會周遭忙亂卻自以為創意十足的人,只是一步一腳印地苦幹實幹,終能像龜兔賽跑故事中的烏龜,率先抵達終點。

而效能是可以學習的,依照上述高效能的習慣,讓所做的任何事有效能。任何慣性作法容易學會,也輕易了解。但是,要把慣性作法練好,卻相當不易。慣性作法就要像學習九九乘法表一樣,需要不斷重複到厭煩,直到變成一種不經思索的條件反射,完全根深柢固於腦海中。就算才智平庸的人,也可以學習勝任慣性作法。高效能是一種修練,一種紀律,因此,可以學習,大家也必須學會。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人生一定要有的8個朋友

一、推手:
推手擅長鼓勵,總是會把你推向終點。他們會持續將心力投資在你身上,好讓你有所發揮,同時推手也真心希望你能成功,即使他們必須為你承擔風險。推手會慷慨地貢獻自己的時間,協助你找到自己的優點,並且有效利用這些優點。

二、支柱:
支柱會站在你這邊,也會支持你的信念。他們是懂得讚美你的朋友,能讓你的生活多采多姿。支柱不只會在你面前稱讚你,他們也會在背後為你撐腰即使眾人都反對,他們依然會接納你。支柱也是忠誠的朋友,你可以安心的與他們分享一切,不管別人怎麼說,他們都會毫無疑問地接受你說的話。

三、同好:
同好指的是有相近興趣的朋友,這也往往是許多親密友誼的基礎。你們會同屬於一個小團體,或有共通的人際關係。在與同好交談時,你會感覺置身於熟悉的情境中,並能與對方建立起持久關係的基礎。進行對話時,你常會發現,彼此在工作和私生活中都有類似的抱負。

四、夥伴: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只要你有需要,夥伴總會在你的身邊,你們之間的關係幾近牢不可破。當你生命中發生了某件大事無論好壞,他們都會是你第一個聯絡的人。有時候,真正的夥伴甚至可以在你自己察覺到之前,就先感受到你的意向、想法、感覺和你會採取的行動。他們幾乎是可以讓你以性命相託的朋友。

五、中介:
中介會搭起橋樑,讓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中介先認識了你,接著會把你介紹給其他人,這些人將會與你長期來往。當你有需要,想拓展社交網絡或獲取新的資源,如:要找工作、醫生、朋友或約會的對象時,中介就會指引你正確的方向。

六、開心果:
開心果是個「好玩的朋友」,他們總是會讓你有很好的心情,而他們的言行舉止也能讓你歡愉而快意。和開心果相處時,你會比較積極;當你低潮時,開心果可以很快地讓你恢復正常,並且帶給你一整天的美好。當你與開心果相處時,你會更常微笑,捧腹大笑的機率也會高出許多。

七、開路者:
開路者是可以開拓你的視野、鼓勵你接受新想法、新機會、新文化和人群的朋友。他們會激發你用創新的方式思考,幫助你產生正向的變化。開路者了解如何找出障礙,讓你更容易接受新觀念。如果你需要挑戰傳統觀念,或是改變現狀,就花幾個小時與開路者好好聊吧。

八、導師:
導師是可以給你建議,讓你往正確方向前進的朋友。當你需要指引的時候,可以去找他們,他們會為你剖析利害,直到你找到答案為止。當你處於困境時,會需要導師的陪伴。他們可以協助你看到美好的未來,同時也會讓一切都能腳踏實地的進行下去。每當你站在十字路口,需要有人協助你作決定時,你都可以去尋找導師的幫助。他們是可以分享目標和夢想的理想朋友;在和他們分享時,你可以持續成長,當你向導師詢問方向時,他們會幫助你走向自己的目標。

《你何時要吃棉花糖?》人的一生都活在一小群人當中,從這群人,他們得到支持、定位及一種穩定的延續感。從童年到青春期的後期,人都在拓展自己的接觸範圍,開發新的關係,參與不同的群體,以便覺得誰最適合自己的需要。到了成人初期,便開始挑選一個中意的、可靠的小團體,認同這個小群體。

一般來說,隨著時間過去,我們通常都只會維持自己最滿意的小群體,至於圈外認識不深的人,往往不是拋棄了便是疏遠了。對淺交的人,互動會穩定減少,跟關係要好的,互動則會增加,與核心群體的朋友及伙伴交往,從他們那兒獲得感情上的滿足和支持,交往會變得更為頻繁。親密朋友之間的互動有起有伏,但其提供的感情密度則是穩定的。而我們要找到人生不能缺少的8個朋友(一人可身兼多職):推手、支柱、同好、夥伴、中介、開心果、開路者、導師,因為人際關係是影響我們一生幸福快樂的關鍵。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人生一定要有的8個朋友》《你何時要吃棉花糖?》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艾米爾手札》秩序,追求生活平衡

『真正愜意、帶來力量和財富的,是有秩序的生活
物質上的秩序、智慧上的秩序,還有精神上的秩序。
知道你前往的方向和你內心的想望,這是一種秩序;
信守諾言也是秩序;
凡事在掌控當中,可以隨心所欲調度你和身邊的資源,還是秩序;
鍛鍊自己的習性、努力和夢想,生活規律,分配時間,
知道自己的責任,讓別人尊重你的權利,
善用資源,發揮才華,把握機會這些都是「秩序」兩字的真諦。』
……《艾米爾手札》

富蘭克林對秩序的規誡是:「置物有定位,做事有定時。」秩序不只意味著做事更有條理,他追求生活平衡,一個人除非能顧及生活的各個面向,否則不算成功的人生。富蘭克林是個有成就的人,他發明、工作、領導,他是個探險家、旅人、外交官、政治家以及作家史上最有成就的人物之一。

「秩序」是一種選擇。混亂失序的生活,可能是你自己造成的,當你因為找不到鑰匙而捶胸頓足時,停下來找出解決辦法:培養固定置放鑰匙的規律習慣。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問題是懶惰,請了解,每個人都有惰性。但是,如果縱容懶惰,就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自我中懶惰的成分就像魔鬼般狡猾,不但擅長偽裝和欺騙,還會運用各種手段使自己的懶惰合理化。企圖逃避必要的痛苦或選擇容易的出路等偷懶方式。心靈成長愈趨成熟的人,對懶惰愈有自覺。愈是不懶的人愈自知懶惰。透過學習,不斷自我擴充,就像那些想由臨摹雕版精進書寫的人來說,縱使他們永遠無法達到像雕版一樣完美,他們的筆跡經由練習不斷改善,只要筆跡還清晰,就能堅持寫下去。

知道如何做好準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啊!這是一種可貴的本領,代表著知道如何計算衡量,目光銳利,並懂得決策。為此,人們有時候必須快刀斬亂麻,有時必須預留退路;從無止盡的瑣事中,體認它們本質上的意義。總之,就是簡化生活、責任、雜務,還有身上的負擔。讓人驚訝的事實是,我們常常受困於生活中的瑣事、障礙和義務中,把自己弄得動彈不得,但其中沒有一樣,是自己真正的義務。

為了隨時隨地享受自由,秩序必須建立。失序讓我們變成奴隸,今天的混亂剝奪了明天的自由。那些被我們一再拖延的事情,馬上就會再次出現眼前,阻擋去路。當我們培養了規律的生活,當天就結清所有任務,表示我們對隔天準備就緒。所有的負擔,都會破壞我們的舒適、自由和思路的清晰;而負擔正是拖延的產物。唯有把事情做完,才能真正成就大事。』……《艾米爾手札》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這輩子,只能這樣嗎?》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科斯托蘭尼的交易所研究課

一個優秀的投機家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敏銳的洞察力、直覺和怪念頭。
敏銳的洞察力,指了解事情的關聯,並且從不合邏輯的紛亂中區分出邏輯來
直覺,也就是長年在交易市場取得的經驗和生活經驗
怪念頭,使人把一件事和所有可能的事情好的和壞的事情,放在一起考量。

同時也必須具備自我控制力和靈活性,以便坦承我們弄錯了。另外,優秀的投機家在想法成真之前,又必須耐性十足,心臟很強,仔細思量每一次的成功與失敗,對這事件的結果心懷感激。(寫自己的投資日記,把做決策的過程寫下來,當結果發現非我們的預期,可以寫下是否犯下哪些心理偏誤,如:過度自信、損失趨避、追高殺低…,這些投資的寶貴經驗,當成下次自己投資的重要提醒。)

當他獲致成功,絕不可乘勝追擊,反而要謙卑低調。千萬不可吹噓自己的成就。(會到處宣揚自己的投資績效很好的人,一種是少賺大賠者,當在股市僥倖賺到錢,就覺得自己選股能力準,到處吹噓。另一種是明明知道自己無法預測,因靠預測股市而賺錢的人,騙無知散戶加入會員,也會到處宣揚自己的投資績效。)市場是個放高利貸的人,投機家無論成功或失敗,都必須從中學到一些東西。

☆哪些是投機客最差勁的特質?
頑固、冥頑不靈。我們的確要有信念,但當發覺自己犯了錯,就必須當機立斷,然後跳船。我說的並非一百元買進的股票跌到九十元的那種錯誤,而是在論述的結構中發現錯誤,或者注意到有一個戲劇性、出乎意料的事件出現了,所以優秀的投機家要將無法估計的東西納入考量。

☆解釋「固執者」及「猶豫者」。
固執投資者擁有四個特質想法、耐性、有錢、好運。「想法」,是說有意買股票的人必須對未來股市發展,有些想像、點子。他必須有「耐性」,指的是心臟強大,好比以一百元買進的有價證券,跌至八十元,或者股價原地不動,他也不會覺得乏味,或是一下子失去持有的勇氣。

但是,為了要撐下去,他當然應該擁有一筆足夠的「金錢」。我指的不是絕對的一大筆金額,而是相對的一大筆錢。如果一個人省吃儉用的人擁有一萬元,只用了六千元買有價證券,那麼他就算是擁有足夠的金錢;但若一個身家上千萬的人,買了三千萬有價證券,並欠了兩千萬元,那麼他就沒有足夠的錢能讓他耐心等待。

如果沒有同時具備想法、耐心和金錢,就很容易成為猶豫投資人。沒錢時,光有耐性也不夠;但當他有錢卻缺乏信念或想法時,也不具備耐性。即使他有錢又有信念,但沒耐性,也無法撐下去。一般而言,如果大量的有價證券為猶豫投資人所持有,市場很容易過熱,這種情況叫「買超」市場,聰明的投資人,此時應該反向「賣出」持股;反之,當猶豫投資人拋售持股,大量有價證券轉而握在強而有力的手上,市場會變得冷清,這種情形叫「賣超」市場,聰明的投資人,此時就應該買進。

☆分析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成交金額小幅倒退肯定不妙,表示接下來還會再跌;大幅倒退是好現象,成交金額縮得越快越急,代表有價證券大量落入固執者手中。成交金額大而行情上漲就不太妙了,因為買股票的都是猶豫。成交金額越大,對市場就越不利,因為會有更多投資人加入,事情只會更糟。與其分析有價證券的品質,不如分析今日的買家品質更為重要。

科斯托蘭尼說:「要用科學方法預測股市行情或未來走勢的人,不是江湖騙子,就是蠢蛋,要不然就是兼具此兩種身分的人。熱中圖表分析的分析師,都屬於著了魔的人。我的格言是『消息是毀滅的來源』『永遠不要尋求建議!』。」科斯托蘭尼進一步指出:「建議永遠是金融業者用來牟取暴利的工具!」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科斯托蘭尼的交易所研究課》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13 個學習投資心理學的好處

1你的投資損失會降低,而獲利會增加。首先,你會發現,萬一投資判斷錯誤,損失會降低,而那些賺錢的投資,則可以擴大戰果。

2、最終將學到成功獲利的交易和投資方法。當然還是會有虧損的時候,因為虧損本來就是遊戲的一部分。有失才會有得,但可將「失」降到最低,這才是求勝的法則。

3、你對自己的態度會更趨正面。你會以自己的操作技巧為榮,有效地運用個人知識,不但在投資市場上獲得正面效益,個人生活也轉趨正面。

4自信心更為強化。你會更信任自己的研究,而不是一昧的聽從投資顧問的意見,不管對方是不是所謂的「專家」。

5、在市場知識的運用上,你會更趨一致性、更有組織性、且更徹底。如此一來,即使一開始時失敗,最後也能發揮導正功效。透過失敗的經驗,你才會知道哪種方式對你有用、哪些無用。

6可藉以探索並找到真正適合你資質、財力及性格的交易系統和方法

7、對於你在市場所做的努力,能以平常心視之。當然,這不是說你要把它擺在「次要」順位,而是指你在市場上花費的研究心力和時間,必須和你投入個人及家庭活動上的心力和時間,取得適切的平衡。你不再是市場的奴隸,而是市場的主人。要變成市場的主人,不在於你可以控制市場,而在於你可以控制自己。

8、因為誤判行情,或者任意破壞交易法則所造成的損失,將會明顯的減少。當這種不利狀況一出現,你就能夠洞燭機先,提早發現錯誤,迅速修正、補強,避免財務上的虧損和心理上的挫敗。

9你會更了解消息面、基本面、其他交易員、你自己,以及市場之間的關係,且能夠時時掌握自己的處境。(即肯恩‧費雪在《投資最重要的 3 個問題》一書中所強調:投資獲利的最重要因素「心理面」)

10、雖然偶而還是會犯錯,至少這種情況會比以前減少許多,且不會重蹈覆轍
11你不會再惑於他人的成功,轉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你的競爭對象,其實就是自己過去的操作績效。

12你會克服許多交易上的心理衝動,當有利於自己的獲利機會來到時,才放手一搏。

13、最後,你會像個成功的投資大師,全方位地評估「長期」、「中期」或「短期」的投資部位,更不會人云亦云、隨市場或電視新聞…等外在消息起舞。

不要以為自己不投資股市,就代表自己沒有在投資,所以,有關投資相關的領域就不接觸、不學習,這樣是非常危險的。投資理財範圍很廣,包含:如何運用自己的錢、如何不被銀行這些看似專業的人騙(常常會有跟你強烈推銷「比定存好,卻沒有風險的產品」)、買保險、買房子…,更不要說有些人什麼都不了解,就開始買了一大堆基金、金融商品或是開始投資股市。蕭伯納:「每一種職業都是對付外行人的陰謀。」尤其是投資理財的部份。什麼都可以相信專家,就只有投資不行。原因一:影響投資結果的因素太多、太複雜,所以根本沒有專家;原因二:從來沒有哪一個產業像投資產業一樣,和消費者之間存在那麼大的「利益衝突」,所以,當他們提出「保證獲利」的投資建議時,你一定要搞清楚是「誰」保證獲利。投資就像大部分人生課題一樣,無法教、只能學。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以上摘自《投資心理學》、許世穎老師部落格

可參考: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論友誼》友誼只存在於有德之人間

政治的失意及個人生活中的挫折,使得西塞羅從政壇退隱 (45-44 BC),投入哲學著述,《論友誼》對話錄便是在此時空背景下成書。此對話錄乃獻給西塞羅的摯友阿提庫斯 (T. P. Atticus),以智者賴立烏斯 (G. Laelius) 敘述自己與史奇皮歐 (P. C. Scipio) 之間真誠的友誼,來比喻西塞羅與阿提庫斯一生的情誼。雖然羅馬人的友誼觀有著濃郁的政治意涵,然而西塞羅透過賴立烏斯之口分析友誼的本質外,更以至情至性的語調作結,除了德性之外,「無物比友誼更值得選擇」;藉此向阿提庫斯昭示:有友如你,不枉此生。

摘錄章節
一、生活上的分享,與意見、態度及喜好的一致是友誼的全部意涵。à「無友不如己者」意思不是交朋友不能教比我條件差的,這樣大家都沒朋友了;而是交朋友要找志趣相同的朋友。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

二、友誼在人生命中至為重要,因她合乎自然之性,友誼只存在於有德之人間。真正的友誼不是建立在位置或關係的相近,而是善意。à同事並非自己所選,要在公司找到真心好友不容易。

三、無論在順境或逆境皆對友誼有所需求。à人際關係是影響人是否幸福快樂的關鍵。

四、朋友是另一個自己,友誼可為人的生命帶來諸多益處。à《第七感》一個成年人,如果能夠跟「一個真正與他們同頻率的人」建立連結,(不論是家人、老師),這樣的深度連結,能幫助他們建立「內在的整體感」,讓他們有空間反思自己的生命,理解自己的人生旅程。這樣的理解是改變人生的基礎,更是穩健地發展人生之關鍵。

五、友誼非建立在效益的基礎上,而是愛。à交朋友不是想著對方能為我帶來什麼好處,而是要想著自己能幫助對方什麼。

六、友誼不是因為個人的需求得靠他人滿足而產生,而是有道之人相互的愛與敬重。

七、助友為惡或唆使朋友為惡皆非真正友誼的表現,因為剔除德性的友誼,已非友誼。à《信任的深度》好友不會讓我做壞蛋。

八、德性不是無情,而是愛與善意,故有德之人會相互吸引;友誼不來自利益的結合,但利益會隨之而來。

九、關於友誼的界線有三個觀點:(1)對待朋友的感情與對待自己的感情一致;(2)對待朋友的善意等量於朋友對待自己的善意;(3)我們如何看重自己。

十、朋友在交往之前須經測試,如此才能確知他是否忠貞牢靠且有節操。à不要相信所有的人,只信值得信的人;前者是愚蠢的,後者才代表審慎。

十一、在友誼中須堅守以下原則,忠誠、坦率及態度親切。

十二、世俗的友誼之所以無法長久維繫,主因為:(1)自己/朋友犯錯(2)性格與熱誠的改變(3)政治立場不同。為防止友誼破裂,友誼的發生應避免操之過急。à因為演化的關係,我們很難切斷跟別人的關係,因此,交朋友要「慎始」

最後,我覺得很重要的部份,在《人生一定要有的8個朋友》大部份的人常忽略的朋友導師,這位朋友可以給你建議、找到正確的方向、為你剖析利害、當你犯錯會請你改正。西塞羅《論友誼》與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都有談到真正的朋友不是只會讚美你,而是會在你犯錯的時候,指出你的錯誤。

『朋友難免犯錯,對他的告誡在態度上應率直誠懇,切勿曲從附和。』『虛偽奉承、討好諂媚將真理從友誼中移除,失去真理的友誼毫無意義』--《論友誼》

『真正的好朋友希望自己的朋友得到美善,而諂媚的朋友是只要使他喜樂的。諂媚的朋友應當是可鄙的,而一個真正的朋友是受重視,因為他對於他在使朋友快樂之外,還注重其他的事情。這些事情不像看風景帶給我們的感官享樂。真正的快樂很可能是我們在追求道德與智慧時附帶而來。』--《尼各馬科倫理學》

要找到「導師」的朋友是很不容易的;身旁即使有這樣的朋友,也很容易被別人討厭,甚至友誼破裂。畢竟,能夠勇於接受批評者少,喜愛諂媚者多。因此,當你身旁有位朋友,不但比你有智慧,又願意指正你讓你成長變得更好,請好好珍惜! 

以上部份摘自《論友誼》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性、謀殺,以及生命的意義》演化心理學

《性、謀殺,以及生命的意義》本書嘗試以演化學的觀點分析:人類表面看似不理性的行為,其實有著極深層的理性基礎。果你想瞭解愛、利他主義、英雄主義以及成功,你也必須理解世界同時存在的憎恨、自私、膽怯以及失敗;如果你想了解人類天性何以產生哲學家、慈善家以及詩人,那你更要瞭解我們與豺狼、猿猴以及陰溝裡老鼠之間的若干關係。

為了要比較進入這本書的核心概念,要先介紹作者肯瑞克。亞歷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肯瑞克一直是將演化生物學結合社會心理學的先驅人物,也是從演化觀點研究人類動機與感情的頂尖科學家,社會科學裡少數被公認為最具創意又平易近人的學者。他的指導老師就是《影響力》的作者--羅伯特.席爾迪尼(推薦人之一)

「提到在行為科學中日益重要的演化心理學,就不能不想到肯瑞克。由於他辨識、發掘基本人類問題和傳達重要答案的稀世奇才,使他成為這日漸壯大科學領域的中心。」
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亞利桑那州大心理學傑出教授、商學傑出教授,
《紐約時報》暢銷書《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Influence)作者
「肯瑞克身為現代演化心理學的創建者,也被公認是所有社會科學中最聰明、饒有創意、最平易近人的學者。但他並非傳統學者:他既有學術的背景、又有喜劇演員的風格,還兼紐約皇后區街頭混混的特性,在他的時代獨領風騷。他犀利雋永的風格,和不顧政治風向追求科學真理的真誠,讓讀者在思索、歡笑的同時,時不時還感到臉紅心跳。」
諾亞.葛斯坦(Noah Goldstein),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
《紐約時報》暢銷書《就是要說服你》
Yes50 Scientifically Proven Ways to Be Persuasive)作者
肯瑞克寫得如夢似幻。」
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美國史丹佛大學生物科學及神經學教授,著有
《一位靈長類的回憶》(A Primate’s Memoir)及
《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s?)
「本書讓我們瞭解人類複雜、奇特以及古怪的本性,帶領我們走上引人入勝的旅程,而肯瑞克則是協助我們瞭解自己真正本性的大師。」
丹.艾瑞利(Dan Ariely),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著有
《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
「數十年前,肯瑞克結合了演化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學,此後他一直是這個重要領域的領袖。和大多數科學家不同的是,他放眼大處,以幽默、智慧,和熱情寫作!」
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著有
《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
從推薦來看,就可以知道肯瑞克真的是演化心理學的專家中的專家。肯瑞克有人形容他兼具學者與喜劇演員的天分,還兼紐約皇后區街頭混混的特性。他犀利雋永的風格,和不顧政治風向追求科學真理的真誠,在這個時代獨領風騷。肯瑞克喜歡和反叛角色為伍,在學術界中,反叛者不是打破窗戶、比拳頭,而是打破窠臼、爭論不休、推翻舊想法的那些人。

因此,這本書內容當中,有融合肯瑞克自己的經驗及許多實驗結果,更多是推翻我們原有的想法,甚至是引起很大的討論。

☆為什麼《花花公子》對你的心理機制不利à美女會吸引所有人的注意,而壟斷了接下來的認知過程。見到美女會改變一般人對他們視之為美的適應標準,一旦認為《花花公子》的美女才是常態,那麼真正的女人他們約會的對象,魅力就大大下降。

☆人的心靈為白板之說改為心靈為著色本著色本畫出內在結構的圖像,和外在環境的輸入互相作用。心靈有其固有的輪廓線條,但也有許多空白的空間,能夠由環境的輸入填滿。

重建馬斯洛的人類需求金字塔
1、更新的人類基本動機層次(增加追求伴侶、保住伴侶、教養子女)—生命史論
2、馬斯洛主張人類應有幾種互相獨立的基本動機(修正為次級系統來完成不同的目標)
3新的階層不是一層接著一層向上累積,而是相互重疊
4較高層的需求雖然是後來才發展的,但它們卻不會取代較低層的需要。

☆對宗教有興趣的演化心理學家、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一直把焦點集中在宗教信仰的生成上或皈依宗教團體在適應上的功能,而肯瑞克研究宗教行為如何直接滿足某些人的繁衍策略(為求繁衍而篤信宗教)

☆如何消除囚徒的困境?以演化的觀點來看,如果另一名嫌犯是你的兄弟或子女,這樣的困境就消失了。因為你和子女共有一半的基因,你的「概括繁衍」積分就得把他們所獲的一半加入你的所獲。

☆卡尼曼的「損失趨避」(人在損失時所受到的衝擊是他們獲得的兩倍)失靈的狀況,當雄性抱持求偶的動機時,就會放下損失趨避的傾向,甚至完全逆轉,因為雌性哺乳類的女性必須在兒女身上做極大的投資,所以擇偶較為挑剔,而男性必須競爭才能被女性選為伴侶。

對演化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建議可以搭配閱讀《為什麼美女總是生女兒?》先了解演化心理學,可以在閱讀《性、謀殺,以及生命的意義》清楚作者的想法脈絡,否則,很容易在前幾章就被打敗(作者也這麼認為),看到後面的章節越是精采,也了解大師之所以為大師是有原因的。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性、謀殺,以及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