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從「基金」投資學習理財》非金融從業人員

要學投資理財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授課演講的人不能跟你有利益衝突,想把你口袋的錢變成他口袋的錢,授課者要為非金融從業人員,立場才會客觀。某年某月某一天我心血來潮想了解基金投資,就先上網看了相關網站,發現比化學的元素週期表還複雜。後來,自己研究了三天就放棄了,因為很多專業術語都不懂,工作忙碌也沒有時間研究,我秉持一個最高指導原則「不懂的商品就不要投資」。所以,什麼都沒有投資,現在看來那時的決定真的是非常正確。理財是需要學習的,而學習要找對方法和工具(看對書)才能事半功倍。

有關基金投資建議一定要先看《綠角的基金8堂課獲利贏過經理人》(以下內容部份摘自本書)
    熱門的4433選基金法,必勝嗎?
    基金的經理費和手續費,合理嗎?
    定期定額什麼都不用怕,真的嗎?
    適當的停利停損,安全嗎?
    為何同支基金有盧森堡和美國註冊之分,公平嗎?

投資人常犯的6個錯誤
錯誤1:聽信明牌(參考:別信雜誌電視專家的建議)
我們的社會是有人車禍流血躺在路邊,都沒有人會幫他叫警察或救護車。怎麼可能會有人要從大老遠跑來跟你講一個保證賺錢天大的好消息?公開一個會賺錢的祕方,本身就是毫無道理的事。在人人為己、追求自利的金融市場,居然有人會有慈善家的情操,很明顯這些人就是準備要賺走你的錢。(高額內扣費用的基金就是主要推銷給投資人的產品,基金業者不是為了要讓投資人賺錢,而是要讓自己賺錢。)

錯誤2:相信沒有根據的操作方法
停損停利策略會讓投資人錯失許多下跌後反轉的上漲,而且買賣次數愈多,每次從買賣中抽取佣金的金融業者就賺愈多。投資人應相信數字與理性,而不是相信自己的感覺,以及讓自己感覺很好的策略,如:期待獲利的興奮與害怕虧損的恐懼心理。「趨避損失」人們為了避免損失願意承擔的風險,比為了追求獲利所願意承擔的風險還要大,造成過晚賣出或甚至不賣出虧損的股票停損,而過早賣出獲利的股票而賺的不夠多。(參考:《穩健理財十守則》)

錯誤3:不進行真正該做的停損
基金內扣費會吃掉你的預期報酬,尤其是高成本投資工具。「把你的投資交給我,等到你退休的時候,我再拿走你一半的退休金,當作我的服務費。」有人對你這樣說你會答應嗎?相信你不願意,但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答應了,原因是金融機構不會直接這樣跟你說,但他們大部分就是這樣做。金融機構只會收你「看起來」很少的費用(2%),但每年多2%的費用,就足以讓你的投資終值減少一半,我們可見識到複利的威力。

錯誤4:看後照鏡投資
過去績效不但無法代表未來績效更常常是相反的指標(因為報酬有回歸平均的強烈傾向)。有的台股達人會說,在某指標出現某訊息時就賣出,在指標變成怎麼樣時就買進。只要是真正的投資大師(像葛拉漢、巴菲特、孟格…),都告訴我們「股市是無法預測的!」

錯誤5:事後諸葛
「操之在我偏誤」(控制偏誤)「後見之明效應」使人認為自己可以掌控事實上無法掌控的事物,並在事情發生後,如果符合原先預期就更加確定自己的判斷,如果不符合預期則改變自己假設,並認為這才是他最原先的假設,他的假設總是正確無誤的,下次一定要照自己的判斷行事,如此以來會使投資人偏好擇時操作。

錯誤6:沒賺到錢的策略是錯誤
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曾說過「投資人最主要的問題,以及最大的敵人,很可能就是他自己(參考:為什麼會賠錢?投資最常見的16種心理陷阱)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最後第8堂課「投資不是一切」,學賺錢不如學用錢智慧《花錢致富》如何賺錢並非一蹴可幾,但決定如何花錢卻可立刻實現,也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馬上做到的。作者鳥居祐一主張花錢致富的關鍵在於:錢要花在無形的地方(如:學習),而非有形的地方(如:購物);前者是無形的投資,後者是有形的消費。最可靠的財富來源在本業(自己熱愛的工作)、最穩定的精神支持在家人(我的家庭真可愛)、最有趣的自我娛樂在興趣(有紀律的閱讀),而自己是最值得投資的標的。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投資理財一定要自己學什麼都可以聽專家的,只有投資理財例外!(XX證券投信公司、XX投資顧問、XX資產管理集團、理X周刊…皆不可信)。身兼醫學博士與投資大師的威廉‧伯恩斯坦告誡讀者:「千萬不要聽投資業務人員的建議!」、「金融從業人員服務客戶的方式,跟鴛鴦大盜服務銀行的方式如出一轍!」(以上兩句話都是摘自伯恩斯坦的投資經典投資金律)